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11 15:03:08
(原标题:代糖战来了新角色|科技赋能新消费)
在奈雪的茶点单小程序上,“奈雪小绿瓶,低GI新升级”的宣传语被加大加粗,在这款产品于九月底升级的配料表中,悄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D-阿洛酮糖”。
在获准使用三个多月后,这个被业界寄予厚望的代糖“新贵”逐渐开启商业化应用。
7月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为新食品原料。此后,产业端迅速响应。9月23日,中粮集团率先发布国产D-阿洛酮糖产品,并与霸王茶姬、蒙牛等下游企业进行意向签约。另外,保龄宝、三元生物、东晓生物等代糖生产企业也纷纷表示要加快布局D-阿洛酮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需控制在25克以内。如何在满足人们对甜味渴望的同时严控糖分摄入成为食品行业的共同命题。因此,寻找更安全、更优质的代糖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被誉为“新一代代糖标杆”的D-阿洛酮糖,拥有口感接近蔗糖、热量低、可“炒糖色”等特点。它会成为代糖的最佳方案吗?从实验室到市场,它的产业空间又有多大?
D-阿洛酮糖是什么
代糖,学名为“甜味剂”,是指能为食物提供甜味,但少提供或不提供热量的食品添加剂。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天然代糖,另一类是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代糖。尽管代糖已被广泛使用,但其长期安全性仍存在争议,市场始终呼唤更安全、更优质的代糖解决方案。
D-阿洛酮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天然代糖。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分会于今年1月发布的《D-阿洛酮糖的科学共识》(下称“共识”),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糖类甜味物质,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因此也被称为“稀有糖”,微量存在于无花果、猕猴桃、葡萄干等食物中。该共识指出,D-阿洛酮糖的甜度为蔗糖的70%,具有与蔗糖相近的口感和容积特性。同时,它也能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食品独特风味和色泽,具备良好的产业应用潜力。
在代谢特性方面,共识提到,D-阿洛酮糖的能量为1.67kJ/g(0.4kcal/g),约为蔗糖的十分之一。由于人体缺乏代谢它的酶,它不参与葡萄糖相关代谢,也不产生能量,最终通过肾脏排出。此外,与果糖相比,它没有升高血脂、尿酸的风险,也不引发体内炎症,在改善肥胖状况或降低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方面具备潜力。
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阿洛酮糖”,可见不少标注“香港直发”“现货美国”“现货韩国”等字样的产品。目前,D-阿洛酮糖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用于食品生产。研究机构GlobalMarketInsight(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市场研究与数据分析服务的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477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4%。
上中游:技术竞速
该代糖获批使用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始布局,而对于上游的原料供应、技术研发企业,中游的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工艺是第一道门槛。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告,D-阿洛酮糖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一种是通过大肠杆菌发酵的生物发酵法,另一种是利用酶催化转化的酶转化法。
中大恒源是河南一家食品原料生产企业,已获得D-阿洛酮糖的生产资质。该公司总经理金子恒告诉经济观察报,虽然生物发酵法转化率较高,但对设备自动化和菌基因工程技术要求极高,前期投入大,目前通过该工艺审批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采用酶转化法。
但是中粮生物科技淀粉糖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梁永红介绍,多数酶制剂企业因缺乏早期技术储备,短期内难以实现市场化供应。而中粮集团生产D-阿洛酮糖所用的酶是自主研发的。
金子恒也提到,现阶段,D-阿洛酮糖的生产企业要么是自主研发菌酶制剂,要么是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购买酶制剂,以中大恒源为例,其酶来源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大恒源与福洋生物两家企业就该研究所D-阿洛酮糖酶制剂的知识产权达成了独家合作。
金子恒认为,现阶段,酶制剂是制约D-阿洛酮糖生产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获取D-阿洛酮糖生产许可证的流程相对复杂,需要较长周期。头部企业已经布局,相关机构此时入局,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已处于劣势。
目前,包括保龄宝、三元生物、东晓生物等主要代糖生产企业均在加大D-阿洛酮糖的布局。3月,保龄宝启动年产2万吨阿洛酮糖(二期)扩产项目,根据不同产品结构,预计2026年D-阿洛酮糖年产能将达到约3万吨。8月7日,保龄宝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提到,该公司的D-阿洛酮糖产品已在美国、韩国等国家销售,并积极推进其在国内的审评审批工作。三元生物也计划在2025年将D-阿洛酮糖产能从1万吨扩产至2万吨。东晓生物研发中心主任王建彬在今年8月透露,该公司相关产品审批手续已在报批,预计年内第一批产品将上市。
下游:积极又谨慎
下游应用方面,各大企业的态度既积极又谨慎。
梁永红介绍,娃哈哈、康师傅、今麦郎、元气森林等企业均对样品感兴趣,并有意进行测试。在9月23日的发布会上,德馨食品、秋林饮料、蒙牛、霸王茶姬等企业现场与其签订了意向合作订单。
但含D-阿洛酮糖的产品尚未形成大规模使用场景,仍处于研发与测试阶段。
霸王茶姬质量总监周四伟介绍,该公司已在第一批产品研发中尝试应用,正大力推进测试,但尚未制定明确的产品上市计划;另一位下游品牌商提到,消费者对D-阿洛酮糖的认知度不高,需要更多科普。相较于其他代糖,D-阿洛酮糖成本较高,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一家饮料企业相关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说,含有D-阿洛酮糖相关产品虽已进入测试阶段,但最终是否使用仍需内部评估。
金子恒将积极性较高的下游客户分为四类:第一梯队是保健品和健康食品企业;第二梯队是烘焙企业;第三梯队是健身代餐相关企业;第四梯队是茶饮企业。其中,轻资产品牌的产品开发效率最高,相较于大公司,这类企业更加灵活,对于新事物的尝试也更加积极。
但D-阿洛酮糖能否撬动更大的消费蓝海仍有很多制约因素。
成本是下游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考量。金子恒透露,此前D-阿洛酮糖的国际价格一度高达4万—4.8万元/吨,随着更多国内生产企业的加入,目前价格为2万—2.4万元/吨。相比之下,赤藓糖醇价格为1万元/吨左右。
周四伟也称,添加D-阿洛酮糖会使成本上升,但随着产能提升,成本有望持续降低,“从产品角度看,添加D-阿洛酮糖后,产品在营养、健康和口感上都有进步。我们希望整个产业链能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好的代糖应用到更多产品中”。
梁永红表示,目前D-阿洛酮糖价格是普通蔗糖的3—4倍,但中粮生物科技方面可根据客户企业需求定制复配糖浆以降低成本,“随着规模效应扩大,我们争取在明年或后年实现更好的综合性价比”。
产能过剩也是生产企业应警惕的风险。此前,另一款代糖赤藓糖醇曾因“零热量”概念快速崛起,但后续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战,产品价格从4万元/吨跌至约1万元/吨。行业自2024年起进入去产能阵痛期。如保龄宝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据统计,仅6家头部生产商可生产的赤藓糖醇总产能就将达到44.5万吨/年,而这一产能已是2021年中国赤藓糖醇总消费量的20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国,2022年产量占全球比重近80%。但在需求端,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
金子恒提到,一些公司与科研机构就酶制剂的知识产权进行独家合作,也是为了避免D-阿洛酮糖被泛滥生产。
但他对产业前景保持乐观。金子恒认为,相较赤藓糖醇,D-阿洛酮糖在使用场景上更广泛。赤藓糖醇在冰淇淋、果冻等低温产品中易结晶,而D-阿洛酮糖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随着产业产能的扩大,后续D-阿洛酮糖成本也会有所下降。
梁永红告诉经济观察报,D-阿洛酮糖要获得市场成功,关键在于四方面: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加快相关应用标准与标识规范的落地;通过跨界合作、内容种草等方式实现从B端到C端的认知打通。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