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闻
2025-09-18 09:16:58
(原标题:降息25个基点如期而至,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如何影响市场)
美联储2025年首次降息,来了!
当地时间9月17日下午,美联储最新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之间。
降息决议公布后,纳斯达克、标普500、道琼斯等美股主要指数快速拉升。但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本次降息举措是一项风险管理决策,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这意味着美联储并不会进入持续性的降息周期,市场情绪也快速回落,纳指跌幅甚至达到1%。
截至当日收盘,道指涨0.57%,报46018.32点;纳指跌0.33%,报22261.33点;标普500跌0.10%,报6600.35点。
美债收益率则集体上涨。其中5年期美债收益率涨6.77个基点,报3.652%,10年期美债收益率涨6.12个基点报4.089%。
大宗商品方面,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COMEX黄金期货跌0.19%,报3681.80美元/盎司。国际油价走低,WTI原油近月合约跌0.73%,报64.0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近月合约跌0.76%,报67.95美元/桶。
早在降息决议公布之前,市场对本次降息25个基点已基本达成共识。接下来所有的目光均聚焦以下两个问题上:这次降息对各类资产有何影响?年内还会继续降息吗?
“预防式降息”有什么不一样?
“预防式降息”一词频频出现在卖方对本次降息决议的分析中,究竟什么是“预防式降息”?
国泰海通(601211.SH)给出解释:“根据降息目的,美联储降息可分为纾困式降息和预防式降息两类。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降息时美国经济是否已进入衰退。其中纾困式降息常见于区域/全球性危机后,如2001年科网泡沫破裂、2008年金融危机,降息幅度大、持续时间长;预防式降息多发于经济有放缓趋势时,具体触发原因多样,降息幅度小、持续时间短。”
广发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等人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在预防式降息重启之后的12个月,权益市场的表现更突出:标普500平均涨幅22.5%,恒生指数平均涨幅35.4%;美元、美债、黄金震荡,原油、铜均有较大涨幅,“这背后是对经济复苏的定价。”
就港股而言,刘晨明等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重启降息后表现最突出的细分行业分别是半导体、汽车及零部件、制药和生物技术、生产技术设备等。
中金公司(601995.SH)提出,美联储于2024年9月开启本轮降息周期以来,A股成长板块表现较为突出,同时有色金属受益于金价上行和国际贸易不确定性下稀土的战略地位;而部分上游周期性行业、消费行业则相对偏弱,反映了市场整体受流动性影响较大的同时,结构上与基本面亦有一定关联。
中金公司认为,当前国内经济仍面临部分结构性挑战,通胀持续承压、内需和地产有待回暖。科创等成长板块受较远期科技发展的预期支撑,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周期性和消费行业的结构性优势可能有待市场形成更强的经济基本面预期。
方正证券(601901.SH)首席经济学家燕翔指出,对于黄金而言,在预防式降息的情景中,避险情绪和实际利率下行带动金价上行的空间相对有限,但本轮周期叠加欧美宽财政+美联储独立性下降,意味着黄金的货币属性增强,涨幅领先其他大宗商品的趋势大概率延续。
美联储的下一步:年内还能降息2次?
随本次降息决议一同发布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们目前的中位预期是2025年还有两次各25个基点的降息。
兴证全球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刘琦表示,一般而言美联储的降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非在降息后资本市场或经济出现异常情况,否则大多数情况下降息周期会维持半年到一年左右。
刘琦提出,目前来看美国整体通胀从高位回落,就业市场相对更为疲软,为降息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因此,美联储较大概率会维持至少半年左右的降息周期,预计至少持续到明年一季度,次数可能在3到5次,或者略多一些,也属正常范畴。总体的降息幅度预计在100个基点左右,降至3%~3.25%左右的水平。”
华泰证券(601688.SH)在本次降息决议发布会后,将全年降息次数从此前预计的2次调整为3次。华泰证券表示,虽然近期公布的7~8月零售数据显示消费仍有韧性,但就业数据明显降温,使美联储担忧就业市场的下行风险,因而转向“风险管理式降息”(risk management cut)。9月公布的点阵图中10名委员希望2025年累计降息3次或以上,全年降息3次是中位数情形。此外,DOGE年初推行的买断计划截止日期是9月30日,9月非农可能仍面临压力。因此华泰证券预计美联储10月和12月会议将再次降息,全年降息共降息3次。“美联储维持鸽派立场,叠加经济基本面仍有韧性,预计将继续支撑全球流动性以及股市表现。”
刘琦则提醒道,未来是否继续降息需要关注多方面因素:首先是后续的经济数据和市场反应,其次美联储。“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可能受到更多变量干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智通财经
2025-09-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