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星车评
2025-09-09 21:06:17
(原标题:捷达“独立”7年:从月销2万辆跌至不足万辆)
近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蓉城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宣布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
曾经,捷达以“皮实耐用”在中国汽车市场叱咤风云,月销轻松超2万辆。然而成为独立品牌后,销量却一路走低。2025年前7月月均销量已不足万辆。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捷达积极布局却面临诸多挑战,它能否逆袭成功,重回昔日辉煌?
01品牌“独立”成销量分水岭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河中,捷达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自1991年12月第一辆捷达从一汽-大众工厂下线,它便以“皮实耐用”的可靠形象迅速扎根中国市场,成为中国马路上最常见的车型之一,见证并推动着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堪称“一部大众捷达车,半部中国汽车史”。
早期,捷达凭借其稳定的性能和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蜿蜒小道,都能看到捷达的身影。它不仅成为了家庭用车的首选,还广泛应用于出租车、驾校等领域,以其可靠的耐用性,经受住了时间和里程的双重考验。
2018年是捷达的巅峰之年,全年总销量达到32.66万辆,月均销量轻松超过2.5万辆。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捷达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口碑、一汽-大众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在那个时期,捷达以其高性价比和可靠的品质,在竞争激烈的紧凑型轿车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经典车型。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国产车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大众汽车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捷达从单一车型升级为单独的汽车品牌,成为一汽-大众体系内第三个独立运营的品牌。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与国产车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当时,一汽-大众外方高管对捷达品牌寄予厚望,甚至表示:“捷达品牌在三年后的2021年销量将至少达到40万辆。这对于年轻的捷达品牌来说,似乎难度不大。”
这一目标彰显了大众汽车对捷达品牌的信心和期待,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乐观。独立后的捷达品牌,虽然拥有了一汽-大众的技术支持和品牌背书,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品牌独立后需要重新建立市场认知和品牌形象,消费者对捷达作为单一车型的认知根深蒂固,要将其转变为一个独立的品牌,需要时间和大量的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国产车在性价比、智能化配置等方面不断提升,对捷达品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销量数据来看,2020年至2023年,捷达年销量分别为15.5万辆、16.9万辆、14.7万辆和16.2万辆,与独立前的辉煌时期相去甚远。
2024年更是成为捷达的一个转折点,全年销量达12万辆,稍有不慎月销量就跌到万辆之下。2025年前7月,捷达销量为6.42万辆,同比下降6.4%,月均销量已不足万辆,仅在3月和6月销量超过万辆,分别为1万辆和1.07万辆。
02错失布局电动化先机
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捷达品牌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转型和突破。
2025年8月28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蓉城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宣布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共同将其打造为四川省汽车产业领军企业。
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表示,本次签约是中国一汽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
一汽-大众将充分融合中德双方优势,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加强自研自创能力,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为四川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捷达品牌“深耕本土、辐射海外”注入全新动能。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强调,经典的捷达车型已经为超过五百万中国客户带来了便捷的个人移动出行。秉承“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大众汽车将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续写捷达品牌的成功篇章。此次深化合作,也彰显了大众汽车集团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一汽以及成都市等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
在产品规划方面,9月5日,捷达VS8正式上市,共3款车型,售价区间9.59万元-10.99万元。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总经理高解放介绍,捷达品牌计划于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商品,包含4款新能源,其中首款车型计划2026年上市。
回顾捷达“独立”的七年,它经历了辉煌与挫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捷达品牌能否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一汽-大众的技术支持以及明确的产品规划,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实现销量的回升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期待。
新能源市场已成红海,比亚迪、五菱等自主品牌已在10万元级市场深耕多年,形成稳固品牌认知和产品矩阵,而捷达2025年才布局电动化,错失先机。
技术上,捷达长期依赖大众即将淘汰的平台与动力总成,缺乏核心创新能力,虽将搭载SOA架构等新技术,但能否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体验仍是未知。品牌形象重塑也任重道远,其与“低端燃油车”深度绑定,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盖世汽车
2025-09-10
盖世汽车
2025-09-10
盖世汽车
2025-09-10
盖世汽车
2025-09-10
盖世汽车
2025-09-10
盖世汽车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0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