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2025-09-09 12:00:21
(原标题:特斯拉的两张“大饼”,能否撑起马斯克的超8万亿市值梦?)
在电动汽车增长放缓的当下,特斯拉将未来押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并抛出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激励马斯克。
两张雄心勃勃的“大饼”,能否真正支撑起超8万亿美元市值的梦想?
特斯拉的两大愿景
9月2日,特斯拉通过社交媒体平台X正式发布了被称为“秘密宏图第四篇章”的战略规划,宣布将未来发展的核心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目标是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富足”。
尽管愿景宏大,特斯拉也承认在具体执行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不过公司坚信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交通、能源及劳动力结构,加速世界向可持续未来转型。
与此同时,马斯克在发布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机器人业务在特斯拉未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他表示,全自动驾驶(FSD)和Optimus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将是公司下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项,并预测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可能源于Optimus业务。
早在一年前,马斯克就曾对外预告这一规划将是“绝对史诗级”的,显示出其对该方向的极高期待。
然而,与以往几次宏图计划相比,第四篇章在资本市场并未获得预期中的积极反响。计划发布当日,特斯拉股价报收329美元,下跌1.35%。
市场分析指出,本轮战略表述较为抽象,缺乏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更多依赖马斯克的个人号召力和愿景推动。加之其过去曾多次出现承诺未能按时兑现的情况,部分投资者和行业观察人士对此次转型的实际落地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其“营销色彩大于实质内容”,因此在缺乏具体细节支持的情况下,市场反应趋于谨慎。
图片来源:特斯拉
就在宏图发布三天后,特斯拉董事会再度抛出另一项重大消息:一份总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正式提交予投资者等待批准。
该方案计划授予马斯克超过4.23亿股特斯拉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约12%。若未来十年内全部行权,马斯克在公司的投票权有可能超过25%,进一步巩固其对特斯拉的控制力。外媒评论称,这可能是美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薪酬提案之一。
马斯克在未来十年内将不再领取工资或现金奖金,其全部收益与公司市值增长及运营指标深度挂钩。
方案具体设定了12项里程碑目标,包括将特斯拉市值从目前的约1.09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累计交付2000万辆电动汽车、实现100万辆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交付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以及将公司调整后收益提升至4000亿美元。
每达成一个里程碑,马斯克即可获得相当于特斯拉总市值1%的股票奖励。如果全部目标得以实现,他将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万亿富翁”,同时特斯拉也将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董事会推出上述方案的主要动机在于确保马斯克能够长期专注于特斯拉的经营管理。目前,他同时领导多家企业,包括SpaceX、xAI、Neuralink和Boring Company,并日益频繁地参与公共事务,这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其精力分散的担忧。
董事会主席罗宾·德霍姆在致股东信中明确表示:“激励并留住马斯克,对特斯拉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成为史上最具价值的公司至关重要。”该方案因而被视为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长期价值进行深度绑定的战略性举措。
与宏图发布时的市场冷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薪酬方案公布后特斯拉股价显著上扬3.64%,盘中一度创下自2025年6月以来新高。
这一反差反映出投资者更看重切实的激励结构和明确的目标设定,而非单纯依赖愿景驱动的发展方向。资本市场的不同反应也说明,尽管马斯克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和创新形象,但特斯拉仍需在实际业务推进和业绩兑现方面给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答案。
承诺与落差
巧合的是,以巨额薪酬对赌长期市值的做法,在特斯拉和马斯克之间并非首次。2018年,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设计了一份极具野心的薪酬计划,要求他在十年内将公司市值从约600亿美元提升至6500亿美元。令人惊讶的是,马斯克提前数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然而,本该属于他的超过500亿美元薪酬却在2024年初被美国特拉华州一名联邦法官否决,特斯拉随后提出上诉。
华尔街日报指出,随着该州公司相关法律近年来的调整,董事会相信新的薪酬方案在法律层面将更具可行性。据外媒披露,若新旧两轮激励计划经税收等调整后完全兑现,马斯克对特斯拉的持股比例可能接近25%,这也与他2024年1月公开表达的控制权期望相符。
除了用天价薪酬激励管理层,特斯拉长期以来也善于通过发布“秘密宏图”篇章来向市场传递其长期愿景,维持投资者信心。
自2006年首次提出以来,这一战略叙事方式已成为特斯拉向投资者传递发展方向的关键途径。
然而承诺与落地之间存在显著落差。2016年公布的“宏图第二篇章”中多项核心目标——如完全自动驾驶、太阳能集成与共享出行网络——至今未能全面实现。马斯克虽多次公开承诺“明年将实现”,类似表述的反复出现已逐渐消磨市场耐心。
2023年所提出的“宏图第三篇章”明确将战略重心放在“规模化扩展”,但现实是特斯拉电动车销量自该计划发布后反而呈现增长乏力态势,2023年成为销量高峰,此后增长明显放缓。连续未兑现的承诺不仅影响企业信誉,也进一步加剧外界对其执行力的质疑。
除了以史为鉴,特斯拉当前的处境亦不容乐观。公司正面临增长放缓、盈利收缩与品牌形象受损的多重挑战。其中马斯克本人在社交平台及其他公开场合的争议性言论,也为特斯拉带来额外的舆论压力。
图片来源:特斯拉
市值目标的实现更具挑战性。若特斯拉要增长至8.5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球市值最高企业英伟达市值的两倍以上。一些分析机构虽长期看好特斯拉,但其预测仍显得保守。有机构预测到2027年特斯拉股价可能达到2000美元,对应市值略超5万亿美元;更为乐观的模型预估到2029年市值可能达到8.2万亿美元。
经营层面,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225亿美元,同比下跌12%,创下十多年来最大降幅。净利润同比减少16%至11.72亿美元。当季全球交付量为38.4万辆,同比下滑13.5%,反映公司正遭遇需求放缓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然而来自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则动摇了特斯拉的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约214.6万辆的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越特斯拉,其中纯电车型销量突破102万台,同比上涨41%。同期特斯拉累计销量仅为72万台,同比下跌13%。
在销量持续承压的背景下,特斯拉提出未来实现年交付2000万辆的目标——相当于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的64%——意味着需将当前交付规模提升约13倍。该数字甚至远超全球销量冠军丰田汽车年销1080万辆的水平。
尽管宏图4.0试图以人工智能重塑增长逻辑,但在电动车基本盘波动、竞争对手多维包围的现实中,特斯拉能否再次兑现马斯克所许诺的“未来”,仍需拭目以待。
多重挑战如何破?
特斯拉将其未来高估值很大程度上寄托于Optimus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FSD)等领域,然而这些方向仍面临多重系统性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限制,也涉及市场竞争态势、资本信任危机以及战略资源分配中的深层矛盾。
在技术方面,被视作特斯拉未来80%市值核心来源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工厂测试的早期阶段。当前原型仅能完成电池分拣等高度结构化的任务,其第三版计划于2025年底推出,并设定了2026年量产的目标,但这一时间表面临严峻考验。
单台的高昂成本、在动态环境中泛化能力的不足,以及在复杂场景中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均对其商业化落地构成实质性障碍。
图片来源:特斯拉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已在该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小鹏等整车厂以及宇树、优必选等专业机器人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已在运动控制精度和环境交互能力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特斯拉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显著的技术跨越,否则其宏大愿景可能难以落地。
自动驾驶领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尽管马斯克公开表示FSD V14版本将比人类驾驶更安全,V15版本甚至可能超出人类能力十倍,但现实是FSD目前仍处于L2+辅助驾驶阶段。
目前,特斯拉已修改其宣传策略,不再强调“无需驾驶员监督”,并将系统重新定位为需要人类全程监控的辅助驾驶功能。这相当于承认,其在2016年至2023年间生产的所有车型,均不具备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硬件基础,早期用户为“全自动驾驶”所支付的高额费用至今未能兑现。
其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系统对城市复杂路况中突发场景的处理能力,尚未经过大规模验证;训练数据过度依赖全球车队,缺乏如中国等高密度交通环境的本地化适配;更严峻的是,小鹏、华为等竞争对手已在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方面实现规模化落地,技术迭代速度甚至超过特斯拉。随着竞争对手的技术方案逐渐成为行业标准,特斯拉的先发优势正在被快速削弱。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导力方面,特斯拉也面临争议。尽管自称为“现实世界AI的领导者”,但它在生成式AI、多模态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尚未推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基础模型。
全球AI竞争已呈现多极化格局:OpenAI、DeepMind持续推动算法前沿,而百度、深度求索(DeepSeek)等企业也在通用大模型研发上迅速跟进。特斯拉的AI能力目前高度依赖自动驾驶垂直场景的数据积累,这种单一领域的优势难以支撑其作为跨领域技术领导者的定位。在竞争对手纷纷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AI生态的背景下,特斯拉相对封闭的技术路线可能使其错失关键战略机遇。
资源分配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转型风险。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AI与机器人,意味着特斯拉必须在维持电动车基本盘的同时进行双线投入。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需重构供应链体系,可能挤占Cybertruck等新车型的产能资源;FSD的全球推广则面临欧盟数据合规审查、中国高精地图限制等政策壁垒;而传统电动车业务仍需应对需求放缓、Model系列产品老化以及中国品牌价格战的三重压力。这种多线作战对公司的现金流和组织执行力提出了远超以往的巨大挑战。
战略聚焦与资源分配同样面临考验。特斯拉曾同时推进Dojo训练芯片和AI5/AI6推理芯片的研发,但近期宣布解散Dojo团队,转而全力押注AI5/AI6芯片,旨在统一架构、降低工程复杂性。尽管这一“All in”式的战略收缩显示出公司的决心,但也伴随着较高风险,尤其是AI6芯片的实际性能以及三星的产能是否能够及时满足需求,仍有待观察。
总结:
特斯拉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既需要应对眼下电动汽车业务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严峻现实,又要平衡巨量研发投入与短期财务表现之间的张力,同时还要向市场证明其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转型的战略并非遥不可及的画饼。
这份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既是对马斯克个人的极致激励,也是特斯拉对未来的一场豪赌。其最终成败,将取决于宏大的愿景能否如期照进现实。
盖世汽车
2025-09-09
盖世汽车
2025-09-09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9-09
盖世汽车
2025-09-09
盖世汽车
2025-09-09
盖世汽车
2025-09-09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