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心理观察|当“名校光环”撞上就业寒冬:父母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理转身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4 07:31:39

(原标题:心理观察|当“名校光环”撞上就业寒冬:父母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理转身)

来访者毛女士表示,儿子前一天去一家公司面试,结果又没能通过。儿子沮丧地对她说:“妈,我又没过面试,是不是我太没用了?”“听到儿子说这句话,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毛女士说道,“我既心疼儿子,又满心焦虑——那份我们心心念念的工作究竟在哪里?”

王女士同样因孩子求职受挫前来咨询。“我对女儿有点怨愤,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隔壁某某家的孩子都已经有了安稳工作。”她语气中带着无奈,“但也对孩子心怀歉疚,要是我们能帮上忙,孩子也不至于这么为难。”

近两年来,因求职问题产生心理波动的来访者日益增多。当“985毕业生难就业”“名校生送外卖”等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当经济下行的压力传导至校园,那些曾经坚信“名校必须匹配好工作”的父母们,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心理转变——他们逐渐放下对“完美职业路径”的执念,在焦虑与反思中,尝试与孩子携手直面充满未知的未来。

心理现实:从“理想模板”到“看见真实”

过去几十年,“名校等于好工作”的公式深深烙印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985、211高校被视为阶层跃升的通行证,金融、互联网大厂、公务员则是“成功就业”的标配答案。这种执念背后,是父母一代的成长经验——“我们当年考上好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名校学历是人生护城河”。

但现实正在打破这种经验。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222万,创历史新高,这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收到了大量的简历,竞争激烈,导致许多高学历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例如,中核集团春招中,1730个岗位收到了120万份简历,平均每个岗位有691人竞争‌。

其次,985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如之前乐观。许多985高校的本科就业率跌破90%,甚至有些学校的就业率仅为百分之七八十,这种现象表明,即使拥有985这样的高学历,也不一定能保证顺利就业。许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继续深造或海外留学以延缓就业。一位曾坚持“孩子必须进投行”的父亲坦言:“以前觉得名校生不去名企是浪费,现在看孩子投了半年简历,连小券商的面试都很难进——原来市场真的变了。”

这种变化触发了父母的认知失调:当长期持有的信念—-“名校等于好工作”与现实证据—-孩子求职碰壁冲突时,他们不得不调整心理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会通过调整对事件的解读来缓解焦虑。于是,“名校学历仍是敲门砖,但不是唯一标准”“先就业积累经验比死磕理想岗位更重要”等新观念逐渐被接纳。

心理动机:从“为孩子铺路”到“与孩子同行”

父母放下执念的过程,本质是一场心理动机的重构。

其一,是对“控制感丧失”的适应。 过去,父母通过规划孩子的学业、职业路径获得掌控感——“我帮你选学校、选专业,你按我的路走就不会错”。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打破了这种控制,孩子可能投了上百份简历仍无回应,可能放弃“体面工作”选择冷门行业,甚至可能暂时“躺平”。一位母亲在咨询中领悟到:“我现在才明白,孩子的人生不是我能设计的。” 放下执念,实则是从“掌控者”转变为“陪伴者”的心理调适。

其二,是对“孩子真实需求”的共情觉醒。 经济压力下,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比“面子上的成功”更重要。一位曾逼迫女儿考公务员的父亲,在女儿因长期求职失败出现抑郁症状后坦言:“我现在宁愿她做一份月薪三四千但开心的工作,也不想她每天哭着说‘我对不起你们’。” 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干预会加剧孩子的焦虑水平,而适度放手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当父母说“你想试试就试试,爸妈兜底”,孩子反而更有勇气探索未知。

其三,是对“成功定义”的重新审视。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父母看到更多元的职业样本:名校生做自媒体博主年入几十万,海归硕士回乡开民宿实现理想,程序员辞职做宠物博主收获百万粉丝……这些案例冲击着传统的成功标准,促使父母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 一位父亲在朋友圈分享:“以前觉得儿子必须进大厂,现在觉得他能在喜欢的领域发光就行”

心理挑战:放下执念并非易事

尽管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转变,但这一转变的过程充满心理挣扎。

一是来自“沉没成本”的困扰。 父母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比如报高价补习班、托关系择校,当“回报”没能达到预期的时候,容易陷入“不甘心”的情绪。一位母亲坦言:“当初砸钱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就是奔着藤校去的,现在回国连个小公司都进不去,心里堵得慌。” 这种情绪需要通过心理调适来化解,比如帮父母看到教育的长期价值,比如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看到职业生涯长周期的变化,而不是仅仅聚焦在短期就业结果,“风物长宜放眼量”,放在职业生涯领域也是一样。

二是“社会比较”的压力。 当周围家长仍在强调“名校优势”,当亲戚们追问“孩子找到什么工作了”,父母容易产生“我的孩子落后了”的焦虑。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孩子的个体成长,比如抗挫力、适应力,而不是横向对比。

三是“代际认知差异”的冲突。 父母一代的成长环境相对稳定,而Z世代面临的就业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行业快速迭代、AI冲击传统职业。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父母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孩子”,引发矛盾。一位父亲在家庭会议上说:“我当年毕业包分配,现在你们连简历都投不出去,是不是太娇气?” 而孩子的回应是:“你们的经验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这时,父母需要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对话的姿态理解孩子的困境。

心理支持:父母如何完成这场转身

放下执念不是放弃责任,而是以更健康的方式支持孩子。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建议父母从三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关注孩子在求职中的成长,比如面试技巧提升、行业认知加深,而不是紧紧盯着“是否拿到offer”。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求职能力清单”,比如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每完成一项就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是从“理想模板”到“多元可能”。 列出孩子可能的职业选择,包括冷门但适合的岗位,和孩子讨论每种选择的优缺点,而非直接否定。比如:“你喜欢写作,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运营、企业文案策划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是提供情感支持:从“解决问题”到“陪伴倾听”。 当孩子求职失败时,少说“你应该怎么做”,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可以给孩子发发微信,表达“无论结果如何,爸妈都爱你”的态度,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就业寒冬里,父母的心理转变是一场静悄悄的认知迭代。他们从“名校必须匹配好工作”的执念中松绑,在焦虑与反思中学会接纳不确定性;他们从“为孩子铺路”的控制者,转变为“与孩子同行”的陪伴者。这场转身或许艰难,却孕育着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当父母放下“为你好”的枷锁,孩子才能轻装上阵,在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找到真正的方向。

毕竟,人生的答案从来不止一种,而爱,本就应该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