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湾商业观察
2025-07-09 13:10:06
(原标题:百菲乳业生水牛乳依赖外购:销售费用狂飙近三倍,研发费用率不足1%)
《港湾商业观察》廖紫雯
日前,广西百菲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菲乳业)冲刺沪市主板IPO,保荐机构为国融证券。
在此之前,百菲乳业频繁更换上市交易点。2021年3月,百菲乳业在新三板摘牌;2023年6月,公司启动上市辅导,计划冲刺上交所主板;2024年6月,公司重新挂牌新三板,11月底向北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但12月13日主动撤回申请。
作为中国生水牛乳特色乳制品的头部企业,百菲乳业2024年灭菌乳收入占比超七成。招股书披露,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实控人父子合计控制88.39%股份;约90%生水牛乳依赖外购,2024年自产生鲜乳占比仅5.05%;研发费用率长期不足1%,2024年仅为0.58%,远低于行业均值1.36%。
灭菌乳收入占比超七成,股权高度集中
针对频频更换上市板块,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百菲乳业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从主板、北交所到再次冲刺主板,这种频繁更换上市交易点的行为,无疑会给公司带来多重方面的风险并可能引发投资者的疑虑。
“一方面,频繁更换上市目的地,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发展战略摇摆不定、内部治理可能存在问题,或对自身定位缺乏清晰认知等诸多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此举还会严重损害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公信力和市场形象。”
“另外一方面,每次更换上市目的地,都需要重新进行尽职调查、法律咨询、审计、辅导等工作,这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重复性投入不仅浪费资源,也可能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简言之,资本市场瞬息万变,频繁调整上市策略可能会导致公司错过最佳的上市窗口期,从而延缓融资进程。”
天眼查显示,百菲乳业成立于2017年。公司坐落于广西灵山,专注于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包括以生水牛乳、生牛乳为主要原料的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巴氏杀菌乳和含乳饮料等。
2022年-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百菲乳业实现营收分别为7.81亿、10.75亿、14.2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亿、2.26亿、3.00亿,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
从销售区域来看,报告期内,百菲乳业的销售区域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华中地区,上述区域销售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51%、65.19%和62.34%。
各期,公司灭菌乳实现收入分别为5.67亿、8.32亿、10.87亿,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3.11%、77.56%、76.53%;调制乳实现收入分别为1.94亿、2.21亿、3.02亿,占比分别为24.96%、20.65%、21.27%。
产品的价格走势方面,报告期各期,公司灭菌乳单价分别为15.92元/千克、15.79元/千克、14.82元/千克,2023年、2024年分别同比下滑0.82%、6.13%;调制乳单价分别为10.25元/千克、10.33元/千克、10.40元/千克,出现小幅增长。
同时,公司乳制品和含乳饮料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32%、68.92%、74.88%,产销率分别为99.55%、98.60%、97.77%。
在公司经营业绩增长的背景下,2023年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金额为2002.58万。
进一步审视公司的股权结构可以发现,百菲乳业的股权高度集中。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吴守允持有百菲投资99.5875%的股份,百菲投资持有发行人87.9669%的股份,同时吴守允直接持有公司0.2512%股份。吴联侨(吴守允之子)直接持有公司0.1674%股份,持有百菲投资0.4125%的股份。吴守允与吴联侨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二人合计控制公司88.39%的股份。
针对上述股权结构特点,宋清辉指出,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在决策效率等方面可能会带来优势,但也蕴含着显著的风险。一是,超过八成的股权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意味着实际控制人父子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轻易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几乎能够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务,这可能导致“一股独大”的问题。
“二是,在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情况下,实际控制人的决策可能更倾向于其个人或家族利益,而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例如通过关联交易、不合理分红或资本运作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三是,高度集中的股权还可能导致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不足,内部控制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从而增加公司治理风险。”
约90%的生水牛乳依靠外购
百菲乳业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生鲜乳、包材、乳粉等。各期,生鲜乳采购金额分别为3.08亿、3.20亿、4.28亿,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59.76%、58.25%、53.79%;内包材占比分别为8.65%、11.63%、11.35%;外包材占比分别为10.07%、11.72%、11.27%;乳粉占比分别为14.97%、9.54%、10.11%。
报告期内,生鲜乳的采购价格分别为7534.74元/吨、6066.18元/吨、4879.15元/吨,2023年、2024年均价分别同比下滑19.49%、19.57%;乳粉的采购价格分别为2.95万元/吨、2.78万元/吨、2.27万元/吨,2023年、2024年均价分别同比下滑5.67%、18.29%。
百菲乳业生产所需的生鲜源于养殖合作社、专业牧场和自有牧场。招股书披露,奶水牛养殖由于受地理、气候因素限制,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奶水牛存栏数量有限且单产较低,短期内难以大量增加奶源供应。生水牛乳是公司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除自有牧场供应外,公司约90%的生水牛乳依靠外购。
报告期内,公司外购生鲜乳金额分别为3.08亿、3.20亿、4.28亿,占比分别为100%、96.34%、94.95%;自产生鲜乳金额分别为0、1215.17万、2275.42万,占比分别为0、3.66%、5.05%。
本次公司拟募资4.97亿,其中3.74亿拟用于“奶水牛智慧牧场建设项目”,1.23亿拟用于“营销网络建设和品牌推广项目”。
百菲乳业表示,从主营业务、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目标方面来看,公司主要从事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主要原材料生水牛乳的自给率较低,大部分通过外购取得,公司需要通过“奶水牛智慧牧场建设项目”提高水牛乳奶源自给率,巩固公司产品质量优势,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宋清辉指出,生水牛乳是百菲乳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公司约90%的生水牛乳依靠外购,这种对外购原材料的极度依赖性,或会使其面临四个方面的显著的风险。第一,外购占比高达90%,意味着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一旦生水牛乳的市场价格上涨,公司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乳业通常是薄利行业,成本的微小波动都可能显著侵蚀利润。
第二,过于依赖外部采购,一旦主要供应商出现生产事故、停产、违约等方面的问题,或与公司合作关系破裂,可能将会导致原材料供应中断,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和产品交付。
第三,虽然有检测机制,但相较于自有牧场,外购生牛乳的追溯链条更长,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追溯源头和责任界定可能更为复杂,无疑将会对品牌声誉造成巨大冲击。第四,对于消费者而言,拥有自有牧场、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控制,往往能带来更高的信任度和品牌溢价。显而易见,外购依赖可能限制了百菲乳业在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上的提升空间。
此外,为加强生牛乳的自给能力,2024年9月,公司以增资方式取得塞上百菲60.00%的股权。
招股书介绍,塞上百菲(前身系“宁夏浦丰牧业有限公司”)系由公司于2024年9月增资控股而成为子公司。发行人增资塞上百菲前,塞上百菲注册资本为880万元,由马佳慧100%持有;本次增资后,塞上百菲注册资本增至1亿元,其中,发行人增资6000万元,马佳慧增资3120万元,公司持股60%,马佳慧持股40%。
增资控股塞上百菲的原因主要系,宁夏地处著名的黄金奶源地带,是我国著名的牧区之一。塞上百菲股东马佳慧家族从事荷斯坦奶牛养殖多年,建有多个牧场,养殖奶牛数万头,具有丰富的奶牛养殖经验。发行人为获取优质的生鲜乳原料,同时确保奶源供应的稳定,布局上游奶源建设,经与马佳慧协商一致,同意公司通过增资控股塞上百菲,塞上百菲生产的生鲜乳由发行人收购。
销售费用狂飙近三倍,研发费用率不足1%
成本支出方面,报告期各期,百菲乳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534.73万、1.07亿、1.93亿,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37%、9.99%、13.60%。换言之,三年时间,公司销售费用上涨了大约2.95倍,销售费用率提升了5.23个百分点。
百菲乳业销售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电商渠道费等,各期,电商渠道费占销售费用比率分别为30.97%、34.79%、43.90%;职工薪酬占比分别为41.85%、32.18%、24.23%。
公司电商渠道费用主要是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的服务管理费、推广费、销售佣金服务费等各项线上销售费用。
百菲乳业表示,销售费用的增长主要基于打造覆盖全渠道、全方位、全链条营销体系的建设需要。首先,伴随营销网络的完善,公司不断吸收优质业务人员充实销售队伍,伴随营业收入大幅增长,营销人员工资、绩效相应增加,导致2023年较2022年职工薪酬增长26.36%,2024年较2023年职工薪酬增长35.64%。其次,公司在线上销售渠道持续发力,对电商销售佣金、业务推广费大幅投入,以进一步提升“百菲酪”品牌知名度。此外,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减少运输过程中产品包装破损,从2023年开始,公司增加了外包装周转箱的使用,低值易耗品耗用大幅增加。
公司选取伊利股份(600887.SH)、光明乳业(600597.SH)、新乳业(002946.SZ)、三元股份(600429.SH)、皇氏集团(002329.SZ)、天润乳业(600419.SH)、燕塘乳业(002732.SZ)、庄园牧场(002910.SZ)、阳光乳业(001318.SZ)、南方乳业为同行业可比公司。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数为10.59%、10.97%、12.50%。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超可比公司均值。
百菲乳业指出,伊利股份、新乳业等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品,更多选择明星代言、电视广告、综艺节目赞助等营销方式,相关的广告宣传投入较大,导致其销售费用率较高。公司在线上渠道的不断发力和拓展,使得报告期内销售费用率持续上升,高于阳光乳业、南方乳业等区域型以线下销售模式为主的乳企。
报告期内,百菲乳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9.19万、456.93万、821.28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4%、0.43%、0.58%。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27%、1.17%、1.36%。
百菲乳业指出,报告期内,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皇氏集团、阳光乳业研发费用率较高影响,如果扣除皇氏集团、阳光乳业的影响,发行人的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差异较小,处于合理变动范围。
研发费用中,2023年-2024年,公司委外研发费用分别为194.17万、281.55万,占研发费用比率分别为42.50%、34.28%;报告期内,职工薪酬占比分别为47.22%、25.04%、18.72%。(港湾财经出品)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7-09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7-09
格隆汇
2025-07-09
格隆汇
2025-07-09
挖贝网
2025-07-09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