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2025-07-04 10:33:03
(原标题:新股前瞻|搭上TCE热门赛道“风口”,岸迈生物IPO能否可期?)
创新药板块行情火热之际,又一家创新药企叩关港交所,引发市场热切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赴港IPO前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新、德诚资本、元禾、招银国际、Mirae Asset(未来资产)、弘毅投资、Cormorant等知名机构,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为4.92亿美元,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为本次IPO的联席保荐人。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持续升温,截至6月25日,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65.50%,万得创新药指数上涨24.83%。
7月首个交易日,创新药行业又迎来政策利好: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包括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等部分。
在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岸迈生物此次IPO上市有多少看点?
对外授权收入超4亿 去年扭亏为盈
据招股书显示,岸迈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处于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领域的创新前沿,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治疗各类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衔接器。
截至目前,岸迈生物尚无产品商业化上市,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授权合作。2024年公司录得收入约为4.59亿元(人民币,下同),利润则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768.7万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高达23.55亿元。
去年公司研发投入出现明显下滑,2023年公司研发开支为1.85亿元,2024年下降至1.23亿元,减少超过6000万元,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78.8%和74.1%。其中,核心产品EMB-01的相关研发开支占总研发开支的比例分别为34.3%及20.2%。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27亿元,没有短期借款。目前的现金流状况预计可支撑12个月的财务稳定。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的负债净额为23.44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之际,公司仍面临着较大对赌压力。招股书中显示,若公司向港交所撤回上市申请或收到港交所对上市申请的书面回绝,以及在上市申请失效且上市申请在失效后三个月内未获续期,赎回权将会恢复。按照此前约定,A轮、B轮、C轮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可于2025年9月30日之后的任何时间,要求公司赎回全部或部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核心产品研发进度全球领先
目前,岸迈生物的研发管线主要覆盖肿瘤学和免疫学两个关键治疗领域。肿瘤领域有6款候选药物,包括3款临床阶段产品(EMB-01、EMB-06、EMB-07);自免领域有3款候选药物,以EMB-06为核心向多适应症拓展。
其中,公司的核心在研产品EMB-01是全球率先进入治疗结直肠癌Ⅱ期试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并有望成为全球率先上市的结直肠癌靶向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之一。EMB-01于2023年完成I/II期首次人体试验,目前推进单药及联合化疗方案,已进入II期临床研究阶段。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结直肠癌起源于大肠的结肠或直肠段,其癌变进程多始于肠壁内侧的息肉,若未及时发现并干预,息肉可能逐渐恶变,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若早期未能得到及时医治,发病风险与死亡概率会显著提升。
岸迈生物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过200万例,中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达54.24万例。中国结直肠癌药物市场规模约为31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74亿美元。
截至目前,中国获批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抗体药物共有3款,分别是伊匹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而具体到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全球尚无产品获批,但有多款产品在开展临床研究,如强生的埃万妥单抗正处于III期,贝达药业的MCLA-129正处II期,相比之下岸迈生物的研究进度处于领先梯队,若能顺利上市,有望抢占市场空白。
(全球及中国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图源自岸迈生物招股书)
至于另外两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其中EMB-06(靶向BCMA/CD3)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EMB-07(靶向ROR1/CD3)则用于治疗淋巴瘤及实体瘤。
EMB-06在2024年底已完成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可保持良好的安全性。2024年,岸迈生物与Candid公司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关系,以加速其开发并最大化其全球价值。
据了解,为了克服传统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的局限性,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岸迈生物已建立三个专有技术平台:FIT-Ig平台、MAT-Fab平台及T-FIT平台。其中,FIT-Ig平台具有独特的无连接肽、非突变和四价双抗平台,能够快速生成双抗分子,同时保持每个抗体结构域的生物功能,从而实现对多个不同靶点的即插即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FIT-Ig平台是全球唯一的既不需要任何氨基酸突变、也不包含连接肽链及任何非抗体序列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
作为FIT-Ig平台的补充,MAT-Fab是一种专有的双价替代形式,特别适用于ROR1等特定靶点,使公司能够开发出更优化的ROR1 T细胞衔接器,即EMB-07;这些平台可与公司的CD3抗体域库协同整合,CD3抗体域库是一个专有的CD3结合抗体集合,提供灵活的形式和亲和力组合,以优化治疗潜力。
在对外授权合作方面,岸迈生物的国际合作总交易额超21亿美元,于T细胞衔接器领域中排名全球第二。在免疫学领域,岸迈生物亦授权Almirall(一家于马德里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西班牙制药公司)利用公司的FITIg平台技术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Almirall已行使部分FIT-Ig分子的选择权,并与公司签订产品系列许可协议。
此外,岸迈生物与Vignette Bio, Inc.(后被Candid收购)合作,在海外推进EMB-06的开发工作,潜在总交易价值高达6.35亿美元;公司与Candid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共同发现和开发用于各种自身免疫适应症的新型T细胞衔接器候选项目。除免疫学外,岸迈生物已就自主开发的KLK2/CD3 T细胞衔接器与Juri订立对外授权协议,总潜在交易价值最多为2.1亿美元。
成功达成多项商业合作,表明公司研发管线具备一定的收入潜力,未来随着产品迅速商业化,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出现显著改善。
TCE热门赛道群雄竞逐
从所处领域来看,岸迈生物所处的是过去三年中全球创新药最引人注目的赛道之一,即TCE双抗。TCE通过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锁定肿瘤抗原(如CD19、DLL3)和T细胞表面的CD3蛋白,能够直接激活T细胞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其细胞毒性仅依赖于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而非化学有效载荷,安全性更好;同时,与同样依靠T细胞行使主要职能的CAR-T相比,TCE不需要利用基因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制造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款TCE疗法获批上市,覆盖血液瘤与实体瘤领域,其中安进的CD19×CD3双抗Blincyto(贝林妥欧单抗)2024年销售额已达12.16亿美元,成为首个销售额突破十亿美元的重磅TCE药物。
但在赛道热度高增之余,TCE领域仍不乏未知数。如近期IGM Biosciences的一款TCE药物CD20xCD3双抗IGM-2323就因在自免疾病中的B细胞耗竭效果未达预期,被迫中止了研发,另一款TCE药物IGM-2644也被迫终止。
同时,岸迈生物的核心产品EMB-01所处的临床Ⅱ期属于研发风险最高的一个阶段,被称为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叠加同类在研竞品较多,公司核心产品后续的研发进展和商业化前景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TCE双抗领域竞争格局尚未固化,具备差异化技术优势的企业仍有机会脱颖而出。岸迈生物凭借其独特的双抗技术平台已建立起丰富的研发管线,未来若能成功推进产品上市,有望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全球肿瘤免疫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加大,岸迈生物的长期发展值得期待。
金吾财讯
2025-07-04
金吾财讯
2025-07-04
智通财经
2025-07-04
智通财经
2025-07-04
金吾财讯
2025-07-04
金吾财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