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AI监测预警、为小散工程“拍CT”,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的平安力量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5-28 09:36:09

(原标题:AI监测预警、为小散工程“拍CT”,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的平安力量)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穆白

5月中旬,位于东莞市的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着大屏幕,密切关注着数据和画面,迅速处理东莞区域限额以下(小散)工程的AI预警信息。

“师傅,请不要违规使用提升机,佩戴安全帽,并在提升机入口挂上警示牌!”东莞某工地的AI摄像头捕捉到违规画面后,立即发出系统预警,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中控室的值班专家通过摄像头自带的喇叭进行远程喊话,并操作系统给工地负责人拨打AI电话,通过现场监控大屏看到,工人接到警示后随即整改,全程不到3分钟。

                       

这是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幕。该中心由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发起,联合大湾区范围内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和研究的各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已试运营半年。

当下,保险业正跳出事后赔付的传统逻辑,向“风险减量模式”转型,使用AI和物联网技术,主动介入风险发生的各个阶段,降低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烈度。

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团体事业群责任险业务部总监黄廉灼表示,中心聚焦事故隐患的源头治理,通过定制AI算法、引进AI机器人、物联网应用、专家介入兜底等手段提升风险处置效率与服务覆盖面,使灾害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是多样化风险减量手段助力社会防灾减灾的工作样本。

“我们立足大湾区,将风险减量管理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肌理,努力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保险赋能、科技驱动、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路径,打造风险减量服务、科技与保险整合创新的先行示范。”黄廉灼称。

为小散工程做“CT”

在东莞厚街一处自建房工地,无人机盘旋上空,激光雷达扫过在建房屋,工程师在后台实时生成3D建模图,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施工脚手架的间距,搭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这如同给在建的房屋作CT检查,再安排专家根据3D建模图进行安全评估,排除安全隐患。”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师说,若专家评估发现高危安全隐患后,会来现场做进一步检查,给出整改建议,并定期为监管部门提供区域风险分析报告。

                       

这是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在建筑施工限额以下工程(小散工程)领域,创新打造的“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模式为解决小散工程的治理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小散工程具有“分布散、工期短、单价低”等特点,同时其风险隐患呈现“基础性、随机性、频发性”特征。黄廉灼表示,建筑施工领域近70%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限额以下工程,小散工程大多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源于高坠,而核心的危险因素包括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脚手架违规搭建等。

传统建筑工程风险防控方式主要靠人工巡查,但是小散工程数量多,建设工期短,人工巡查很难做到全覆盖,实时监测。另外,即使巡查发现隐患点,施工和业主整改反应也常常滞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黄廉灼介绍,第一级通过AI设备实时识别施工现场风险,并智能预警;第二级安排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坐班专家对风险进行远程干预;第三级针对高危风险隐患安排现场巡检,并定期为监管部门提供区域风险分析报告。最终助力实现全面监管、源头治理、精准监管。

在东莞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背景下,这一创新举措也紧密契合国家金融支持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战略要求,有效解决了限额以下工程领域传统人工巡查覆盖面不足、反应滞后等问题。据了解,系统上线后,试点区域内安全事故同比大幅下降,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作为“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升级规划之一,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5月起在厚街镇开展无人机巡检与3D风险建模试点,厚街镇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模式在建筑领域运用非常好,作为政策保险的免费配套服务,可以及时发现小散工程安全隐患问题,并能预防违建问题,提升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据透露,试运营至今,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针对未戴安全帽、脚手架防护、危险区域侵入等22类风险隐患实现AI预警超3700次,远程沟通干预445次,派出专家现场处置128次;同时,针对现场风险AI机器人智能拨打电话和推送短信超170次,对业主和施工负责人进行警示,极大提升了风险处置效率,使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通过运用AI技术,建立“AI三级管理”机制,建立实体化、集中化的风险处置后台,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实现限额以下工程风险源头治理,确保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完成整改。通过这样的事前风险预防,降低事故率以及损失金额,可以推动小散工程安责险更加普惠。“现在我们安责险仅需500元保费就可以撬动140万元保障。”黄廉灼表示。

探索风险减量协同创新机制

“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成功运作的背后,离不开各单位之间的创新协同机制。

自2024年初起,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便启动了调研工作。在此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分局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指导,并联合应急、住建等部门共同讨论研究方案,为中心的建设落地提供了核心支撑。

2024年10月,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位于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大院内,共建单位包括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建科院、东莞市安全生产协会、中国移动、北京大方安科等20余家单位。

                       

“中心的共建单位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但针对限额以下工程、工业园区、消防重点单位等重点风险场景,往往只能提供通用方案,并不完全适配其风险保障需要。”黄廉灼补充说,“通过中心协同机制,各单位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共同针对重点风险场景进行研究,并输出综合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如在限额以下工程领域创新应用了AI等先进科技,同时打造了AI三级管理体系,解决传统限额以下工程风险管控问题,通过构建“发现隐患-风险预警-风险处置”闭环,有效实现风险减量。在方案设计阶段,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联合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深入研究了限额以下建筑工程重要隐患点,并据此设计AI摄像头安装标准和指引,同时制定了22种AI识别算法的应用规则和定制算法的开发需求。

在这样的协同机制下,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依托大湾区风险减量中心,全周期联动监管部门,打造基层安全管理生态闭环,做实保险公司参与基层社会治理3大角色——宣教人、吹哨人、测绘人,推动构建农民安居房与限额以下工程安全监管从“知识传递”到“单点预警”再到“系统布防”的社会化安全管理体系,打造保险力量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湾区样板。

当前,在国家新修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的指引下,东莞已经把限额以下工程纳入安责险推动范围,同时各镇街陆续把安责险免费配套的AI摄像头变成项目建设的标准,通过“保险+AI监控+精准巡检”模式,让小散工程建设更安全。

风险减量服务的创新与推广

在建筑领域小散工程推出的“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只是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方向。

当前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部署有东莞市全域房屋沉降监测(依托平安鹰眼DRS系统)、限额以下工程AI监测预警、安责险服务线上监理、工业园区规范化管理等项目平台,服务覆盖高危制造业、建筑施工、房屋安全、工业园区等行业场景超160万个生产经营单位。

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平安在风险减量方面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

如今,保险公司正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模式”转型。2023年,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指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此后,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大保险机构不断探索创新风险减量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的融合。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财产保险企业,平安产险自成立之初便在不断地研究风险、量化风险以及妥善处置风险。平安产险始终坚守在防灾、减灾、救灾的最前沿,逐渐形成了覆盖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理赔的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现在,平安产险已将风险预防纳入核心职能,推动从风险等量向风险减量转变。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平安产险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了“鹰眼系统”,把科技应用融入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的全流程风险减量实践中。灾前,鹰眼系统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预警,指导客户积极防范;灾中,可以科学筛选出隐患标的进行回访和施救;灾后,依托鹰眼系统的大灾管理平台统筹调度人力、物力,提供高效救援与理赔服务。

                       

当前,平安产险在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常态化机制。平安产险将发挥风险管理机构枢纽作用,联合政府、高校、科技企业等各方力量,输出标准化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和作业规范,并借助保险主体的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打造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湾区标杆、全国样板”。

有行业专家指出,当保险机制真正嵌入治理链条,形成风险共担、资源整合、数据联动的制度性安排,其释放的将是指数级的社会治理效能。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