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浙商银行“换帅”:陈海强如何打好转型攻坚战?

来源:向善财经

2025-04-10 12:20:35

(原标题:浙商银行“换帅”:陈海强如何打好转型攻坚战?)

$浙商银行(SH601916)$

文:向善财经

近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决定,陈海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并提名其为浙商银行行长,本公司董事会将尽快按照法定程序完成行长的聘任工作。

至此,浙商银行终于填补上了近8个月的行长职位空缺。

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陈海强的就任,还是“有备而来”。

在公告提名的第二天,陈海强便出席了浙商银行2024年业绩说明会,并讲述了他的部分经营思想与战略打算。比如在介绍智慧经营理念时,他明确表示:浙商银行将再也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再也不走“垒大户”的老路,再也不关注“挣快钱”,这些都是浙商银行追求长期价值的选择和方向……

这一观点,也与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在会上强调的“宁可少挣、不可冒进”的经营策略,遥相呼应。

从客观来讲,在当前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的市场背景下,浙商银行摒弃短期业绩导向,转向长期价值经营的思路,绝对是值得肯定的。

但问题在于,纸上谈兵谁都会,难的从来都是落地实现。特别是在面对价值转型带来的各种阵痛期时,浙商银行又该如何缓解呢?

这是陈海强和陆建强们所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也是无数投资者们所期待的地方……

主动“踩刹车”,浙商银行的顺势之举?

其实如果单看2024年财报,浙商银行的成长性并不算差。

比如营收实现676.5亿,同比增长6.19%,这个营收增速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都能排得上号。

其中,净利息收入451.57亿,同比下降4.99%;非利息净收入为224.93亿元,较上年增加63.17亿元,增长39.05%。

就这个表现来看,现在浙商银行似乎还远未到需要用成长性放缓的代价,来转型换取长远经营质量的提升。

那么陈海强和陆建强们又为何要主动“踩刹车”呢?

其实很简单,一方面银行业正面临着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周期性挑战。比如浙商银行2022年—2024年的净息差就分别为2.21%、2.01%和1.71%,整体呈连续下滑趋势。并且据浙商银行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提到的,2025年息差预计仍处于下行通道,但降幅将明显降低。

如此一来,即便浙商银行们也可以持续压降存款付息率(即负债成本),但整体的利息净收入板块也很难再释放出更多大的增长可能。

另一方面就是非息收入的遗憾了。2024年浙商银行的非息收入确实增长迅猛,但细分来看,具备经营可持续性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却仅实现44.87亿元,同比下滑10.97%。

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80.06亿元倒是表现不错,可主要是“投资收益”113.4亿元,同比增长28.21%,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和汇兑净收益同比增长1095.92%和91.66%。

对此,浙商银行将其归因为本集团加强市场研判和专业能力建设,把握债市收益率下行机会,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收益较好。


从短期来看,这的确可以对冲净息收入下滑的影响,但长期而言,现在浙商银行的投资收益或者说债牛市场表现还具备可持续性吗?接下来的业绩增长还能靠投资收益拉动吗?

这无疑是个未知数。

而且从风险性来看,此前浙商银行在对外的投资方面也算是踩雷不少。比如从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先后被牵涉进了新光控股、北大方正、康美药业、安信信托和亚太药业等多起债务爆雷或违约事件中。

同时在2024年,浙商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也从2023年的261.13亿元,增长至了281.95亿元。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的信用减值损失高达258.29亿元,同比增长78.35%。

所以近年来,浙商银行在以数字化投研为抓手,成立了内部研究机构,强化对全行经营管理的赋能和支撑的同时,又全面启动“中收扩大”工程,增强营收的可持续性。

甚至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浙商银行还频频谈及了“智慧经营”一词,也就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

“(我们)将智慧经营作为提升特色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从服务一家企业到服务整个产业生态转变、从抵押担保为主的当铺金融向以算力为主的场景金融转变、从传统关系营销向数字获客转变、从对公为主‘垒大户’向普惠导向的小额分散转变。”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总结道。

其实说了这么多,反应到业务落地方面就两点:一是降本增效,二是最核心的要用数字化能力加码,以手续费及佣金为代表的中收业务。

于是乎,2024年浙商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达到了204.62亿元,同比增长7.20%。主要是用于全力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及零售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还有全面提升财务支出全过程管理能力,构建投入产出管理体系等方面。

再加上信用减值损失的增长,所以浙商银行在同期营收增长6.19%的基础上,归母净利润却仅同比增长了0.92%。

可即便如此,以“手续费及佣金”为代表的中收业务在2024年依然是下滑的。

并且其中,仅代理及委托业务、托管及受托业务收入实现了正增长,剩下的承诺及担保业务、承销及咨询业务、结算与清算业务收入均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情况,分别同比减少28.15%、13.75%和6.48%。

也就是说,2024年的浙商银行似乎还没有等来数字化投研、智慧经营效果的更多释放,至于浙商银行未来能不能在AI和DeepSeek技术平权的背景下,通过中收扩大工程、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负债结构优化工程、数字化营收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拓宽收入来源,这可能就要看陈海强们的实际掌舵操作了……

业绩向好趋势明显,但浙商银行还不能松懈?

“我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化解浙商银行的不良资产。2024年基本出清了不良资产历史包袱。”陆建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反应到资产质量方面,过去一年,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4.94亿,同比上年末增加8.98亿,但对应的不良贷款率却较2023年下降0.06个百分点,至1.38%,整体确实表现出了稳中向好的态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浙商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从2023年末的350.83亿元,增长至了444.88亿元。而且对应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从2023年末的28.32%攀升至了42.78%。

通常情况下,不良率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的变化应该是正相关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越低,资产恶化的概率越小。但现在浙商银行关注类贷款规模和迁徙率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其风险把控还远没有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

事实上,天眼查APP显示:同期,浙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下降了3.93个百分点,至178.67%。并且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17年以来就不断下滑,一路从296.94%减少至了2021年的174.61%。


虽然2022年有所反弹至182.19%,但2023年却几乎没能再继续补充了,为182.6%。

那么大家都知道,拨备覆盖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所以这个指标一般是越高越好,代表坏账损失计提越充分。

就比如招商银行去年就达到了411.98%,平安银行也为250.71%。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确实还有点不够“强壮”。

另外在业绩说明会上,作为新提名的行长陈海强还提到了业务方面。“在零售业务的‘马拉松’赛道上,我们不要昙花一现的爆发力,而是要持久稳健的续航力。”

这句话的背景是,过去一年,浙商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增长较为明显。比如个人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为1166.54万户,较年初增长20.75%;私行客户数14533户,较年初增长19.2%;私行客户金融资产余额2050亿元,较年初增长11.9%。

但是对应的零售银行业务业绩,却出现了收缩的情况。实现营收125.5亿元,较2023年的134亿元,同比下滑了6.34%,占整个营收的比重也滑落至了18.55%。

很明显,浙商银行对于零售客户群体的价值挖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过好在,投资银行从来都不怕发现问题,怕的是那些隐而不发的暗雷。而今,新行长陈海强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那么零售银行业务离恢复增长,还会远吗?

这实际上,浙商银行经营管理空缺弥补上来的一大正向反馈。

在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陆建强就曾公开谈及了近几年浙商银行在职和卸任高管频繁涉案被查的现象,称是“穿越了风雨,懂得了正和严的重要性”。

从2021年,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被查,到2023年年初,已经提前退休的原董事长沈仁康“出事”,再到去年8月,继任行长一职仅9天的张荣森突然因个人原因辞职。

同时,还有因利用职务之便而贪污受贿被判刑(被查)的,还有浙商银行原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前任董秘张淑卿、原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等等。

“所以我说我注定是下雨天干活,这几年基本上就在穿越风雪。”

虽然从客观来讲,个别高管们的违规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家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但问题是面对这么大堆烂摊子,同时还要带领浙商银行实现穿越周期的增长,单靠一个董事长陆建强,几乎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

这或许也是,浙商银行近年来在经营管理方面屡屡被罚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并处以高达1680万元的罚款。

但如今,作为一个由浙商银行内部培养起来的,深度参与过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新行长——陈海强的提名上任,无疑将极大分担陆建强们的经营管理压力,再加上两者转型思路的一致,所以当消息一传出,就有媒体认为“双强”组合,可以被视为浙商银行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那么接下来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要看提名新行长陈海强到底能不能顶住压力,尽快帮助浙商银行完成转型变革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