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具潜力的十家公司!谁将重塑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来源:财经报道网

2025-04-07 12:05:56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具潜力的十家公司!谁将重塑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政策扶持与资本狂潮中迎来历史性拐点。据麦肯锡最新报告,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8%。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科技巨头与黑马企业正以颠覆性技术重新划定产业版图。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更释放强烈信号:未来三年将重点突破仿生关节、神经形态计算等十大技术方向,并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加速生态构建。资本市场同步沸腾,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达127亿美元,中国以45%的占比领跑全球,比亚迪、傅里叶智能等企业接连刷新单笔融资纪录。

在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双重竞速中,以下十家公司凭借核心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能力,正成为定义行业未来的关键力量。

 

1.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美国)

技术护城河:仿生运动控制

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天花板”,其Atlas 3.0在2025年突破双足机器人运动极限:搭载液态金属肌腱与自主平衡算法,可在复杂地形实现15公里/小时持续奔跑,数十年积累的运动控制算法专利库,以及现代汽车集团收购后的工业场景落地资源作为技术护城河,已获美国国防部4.2亿美元救灾机器人订单。

基于液压驱动和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实现复杂地形下的跳跃、翻滚等高动态动作(如Atlas机器人)实现动态平衡与运动控制核心技术,同时轻量化结构设计结合高强度材料进行仿生机械设计,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立体视觉和惯性导航的实时数据融合,支持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


2. 特斯拉(美国)

颠覆性创新:规模化量产革命

Optimus Gen-3以“车规级制造”思维重构行业,上海超级工厂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机器人关节部件成本降低70%,2025年产能突破20万台,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占率飙升至32%。规模化制造能力高,利用汽车产线经验,目标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

Optimus复用FSD(完全自动驾驶)的视觉感知和神经网络,降低开发成本,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迁移,同时整合特斯拉电池和能源能力,将特斯拉4680电池技术应用到机器人,提升续航能力。AI芯片(Dojo)算力支持、全球供应链资源及马斯克个人IP带来的资本聚集效应

 

3.    越疆科技(中国)

工业级精细操作全尺寸仿生: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NDS和仿人直膝步态行走操作系统AW

作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今年3月正式推出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支持跨场景、多台协同、胜任复杂操作泛化任务,攻克工业级±0.05mm重复定位精度,专为复杂(高难度)操作任务而生。

仿人直膝行走系统AWS,结合类人生物力学和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神经网络,较传统屈膝式行走能耗降低42%,极大的延长了机器人的连续运行时间。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NDS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架构,通过类人双目RGB视觉驱动,实现高达28个上肢自由度的端到端自主推理操作,视觉+五指灵巧手的操作闭环,伺服级的抖动抑制,可实现200Hz的高频丝滑控制。依托协作机器人全链条自研能力与规模化工程经验,越疆科技实现零部件从“实验级”向“工业级”的跨越,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的重复定位精度比消费级产品提升两个数量级。越疆人型机器人Atom正以精准化、仿生化、柔性化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人形机器人19.9万元高性价比价格带,联动工业级精细操作+全尺寸仿生驱动,快速适应使用场景切换,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场景,走向家庭化应用,走向未来。


4.  优必选(中国)

生态战略:云端智能大脑

联合华为打造的“盘古机器人云脑”实现百万台机器人同步学习,其教育机器人Walker Edu进驻全球5万所学校,2025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80%,成为“中国智造”出海新标杆。

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Walker机器人搭载41个关节)突破伺服关节技术,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3。

支持高效AI交互系统:基于中文NLP的语音交互技术,在教育和服务场景落地。商业化已量产多款消费级机器人(如Alpha系列),在中国市场获政策支持、教育领域B端客户资源及低成本硬件生态构建。

 

5. Agility Robotics(美国)

场景定义者:物流自动化革命

亚马逊注资的Digit机器人创造新物种——可折叠式双足底盘,仓储场景单机搬运效率较传统机械臂提升6倍,2025年全球部署量超12万台,改写物流行业人力成本结构。双足物流Digit机器人采用“膝盖后弯”设计,适应仓库楼梯、斜坡等环境。

与亚马逊合作开发RDS(Robotic Depalletizing Solution)系统作为人机协作接口,无缝对接仓储流程。Digit机器人在物流场景应用先发优势,同时亚马逊订单驱动的规模化落地能力实现物流领域具身智能的再度飞跃。

 

6. 比亚迪(中国)

跨界融合:新能源产业链赋能

依托电动车三电技术将电动化集成,将电动车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移植至人形机器人“Explorer”,其“星辰”机器人搭载全球首款碳化硅伺服系统,能耗降低40%,已在比亚迪全球36座工厂替代高危岗位。

汽车制造产能反哺机器人生产,垂直供应链穿透能力强,自研电机、减速器等核心成本部件,成本控制降低,政府端智慧城市项目资源,2025年工业场景市占率达19%。

 

7. 傅里叶智能(中国)

精准医疗:力控技术突破

GR-8康复机器人通过纳米级力矩传感器,实现0.01牛·米力控精度,获FDA认证进入欧美市场,2025年辅助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主导的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手术。

基于阻抗控制的GR系列康复机器人,可实现毫米级动作精度,积累超10万例康复训练数据,优化AI决策模型,同时建立医疗设备认证壁垒(FDA/CE)、实现与与医院合作的临床反馈闭环,柔顺力控技术使得GR-8康复机器人实现在医疗领域的柔性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8. Sanctuary AI(加拿大)

认知革命:通用人工智能载体

Phoenix机器人搭载搭载“Carbon”AI系统,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工作流程推理,自建优秀的认知智能架构搭配通用任务学习推理,通过VR远程操控收集数据,训练机器人自主执行零售、清洁等任务。

类脑芯片与因果推理算法,AI认知框架专利群,获得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战略投资,在2025年国际服务机器人挑战赛中,以98.7%的任务完成率刷新纪录,其“AI+人形硬件”模式获英伟达5亿美元战略投资。

 

9. 本田(日本)

虚实融合:脑机接口先驱

Honda Avatar X通过非侵入式脑电采集技术,实现人类与机器人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3秒,已在福岛核电站完成辐射区设备维修,开辟人机协作新范式。

依托日本制造业精密加工工艺、工业场景可靠性口碑,ASIMA系列长期迭代,在20年的技术积累过程中,强调稳定步行(时速9km/h)和手部精细操作,同时使用氢能源动力,试验氢燃料电池供电,延长作业时间。

 

10. 宇树科技(中国)

极限性能:超轻量化突破

UnitBot H1采用仿生碳纤维骨架,自重仅28公斤却可负重80公斤,低成本电机技术:H1机器人搭载自研M107关节电机,扭矩密度达180Nm/kg,开源生态可提供机器人SDK,吸引开发者扩展应用场景。

宇视科技拥有年销超万台的四足机器人量产经验、行业内极致性价比路线,其野外搜救机器人中标中国应急管理部3.6亿元采购项目,山地环境适应性超越国际竞品。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企业根据自身资源和市场需求,逐渐分化出三大技术路径——算法派、场景派和制造派。这些路径不仅体现了技术路线的差异,更揭示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生存逻辑与竞争优势,以越疆科技、优必选、宇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政策红利与产业链协同下,已占据全球专利申请量的47%,而美国仍在基础算法与高端芯片领域保持代际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医疗与太空等新兴场景正催生百亿级细分市场,未来三年或将诞生首个估值超千亿美元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这场关乎人类文明进化的竞赛,胜负或许不取决于单一技术参数,而在于谁能率先实现“机器人服务人”到“机器人理解人”的质变。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