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2-22 11:39:33
(原标题:中介直呼太“卷” A股上市公司扎堆赴港IPO)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们已经感受到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暖意。
2025年春节复工后的两周,在“红圈所”(即中国顶级律所)某分所工作的岳阳律师已经“飞”了四个城市,与拟赴港上市的公司接洽。其中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拟启动赴港上市,即“A+H”上市项目。
他对客户介绍自己团队的成功案例,并且分析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港股市场和上市监管要点,以期顺利拿下这个项目。
岳阳负责该律所在西南地区的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事项。过去两年,因为港股IPO市场冷清,裁员的压力时刻“敲打”着他的心。近期的忙碌让他想到了六年前,当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正掀起一波热潮。当下,看着手里能够接洽的案子越来越多,他猜测2025年会是“港股大年”。
一位头部券商的投行人士亦有类似的想法。2024年上半年,他还在因为没有项目可做而苦恼,生怕被调岗或裁员;而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陆陆续续有些“A+H”项目可以让他的团队协同该券商的香港团队一起操作,不用写招股书(港股的招股书由律师主笔),而且项目的奖金和A股IPO相差不多,他开始期待有更多“A+H”项目了。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推进赴港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已有21家,其中不乏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300750.SZ),千亿市值的海天味业(603288.SH)、恒瑞医药(600276.SH)等。
在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上市条件相对宽松、成熟且国际化的港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表示,“先A后H”是近期港股市场上新股上市的主力。根据瑞银处理中的项目及最新市场信息,预计2025年将有近30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
“出海”和融资的需求
近日,赴港上市正密集出现在A股上市公司的公告中。
杰华特(688141.SH)和三一重工(600031.SH)分别于2月17日和18日披露,拟筹划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月18日,赤峰黄金(600988.SH)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成为第三家“A+H”上市的黄金股。
这些A股上市公司为何热衷于赴港上市?
岳阳发现,在他以往接洽的案子中,大部分公司是因为无法满足A股上市门槛而选择先赴港上市。但是,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愿意赴港上市的案例越来越多。在他看来,拓宽融资渠道和国际化战略是这些公司选择赴港双重上市的主因。
杰华特证券投资者关系部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为了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项。
三一重工在公告中称,赴港上市是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
2月11日宣布拟筹划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伟股份(300919.SZ)表示,启动H股上市有助于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公司全球产业布局持续升维,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宁德时代在2月11日提交的招股书中表示,其在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为公司长期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近年来A股IPO收紧的同时,再融资和发债市场也颇为冷淡,2024年全年募集资金显著下滑,而企业有拓宽融资渠道的硬性需求,所以即使港股存在估值低、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也仍然有企业想到香港双重上市。
Wind数据显示,2024年,A股再融资总额约为2231.20亿元,同比下降70.03%,全年再融资总额创2007年以来新低;在发债市场,2024年可转债募资金额为482.78亿元,同比下降了65.66%。
Wind数据显示,在2025年以来推进赴港上市的21家A股公司中,有10家公司2023年境外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占比超过30%,其中三一重工、江波龙(301308.SZ)、歌尔股份(002241.SZ)等6家公司的境外业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50%。
2024年,两家内地行业龙头公司在香港市场双重上市备受关注。美的集团(000333.SZ)和顺丰控股(002352.SZ)分别于2024年9月和11月底成功登陆港交所,分别募资269.69亿元和61.71亿元。
在赴港上市之后,这两家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情况如何?
公开消息显示,2024年下半年以来,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喜报频传,包括但不限于巴西新工厂开始量产、成立沙特分公司等。
顺丰控股发布的12月快递物流业务经营简报显示,受益于国际海运运费及货量保持稳定,以及国际空运需求增加,国际货运及代理业务收入同比稳健增长,同时公司持续深化业务融通并不断开拓供应链及国际市场,公司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为68.01亿元,同比增长24.63%。
华北地区一位律师表示,通过在港股上市,企业能够接触到国际投资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谌戈称,随着中国产品更受海外消费者及企业欢迎,即使企业本身并不缺钱,但拥有境外融资平台可以方便发展海外业务,并向外投资及并购。
市场会买账吗?
多位中介机构人士表示,他们在接触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时发现,这些公司主要的顾虑是成本问题以及股票“能不能卖出去”。
为何“能不能上市”反而不是首要的顾虑呢?岳阳解释称,港股上市相对A股上市更为灵活,而且审核效率较高。一般而言,A股公司数据透明、治理规范,基本不需要整改,赴港上市的前期准备环节会相对简单。
“即使递表的企业最近的报告期内经营亏损,也不会(对能否上市)起决定性的作用。港交所主要看持续经营能力和合规问题,比如业务是否有相关牌照资质,是否‘踩雷’一些禁止领域业务等。”岳阳称,港交所会对拟上市公司的律师团队、券商团队、会计师团队分开提问,只要“答题”结果被认可,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也可以通过聆讯。
上述律师表示,赴港IPO费用主要包括各中介机构的服务费、港交所费用及各类杂费等,支付给各专业中介机构的费用占比最大,并且每年需要额外支出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财务合规顾问等维护费用。“这里的资金更贵。”一位香港资深金融人士表示,港股的维护成本高,而且IPO估值比A股低,所以此前的“A+H”案例大多数是先在港股上市再进行A股IPO。对于一些小型A股公司来说,“A+H”并不容易。
截至2月20日收盘,151家A+H双重上市的公司AH股价格比的平均值为1.4倍。这意味着,按平均值计算,一家A股公司的港股股价是A股股价的约71.43%。不过这种股价比因公司不同存在差异,比如招商银行(600036.SH)、比亚迪(002594.SZ)、美的集团的AH股价基本持平,而部分公司的AH股价格比甚至高达4倍左右。
上述香港资深金融人士称,投资者结构和股票定价模型决定了港股估值的特性。如果拟上市的公司直接按照A股的估值在港股定价,客观上很难融到资金;如果他们只是找关联方、帮手买入股票,那么该股大概率在上市的第一天就会跌破发行价。
有投资者担心,在估值低的港股上市,会影响部分行业的上市公司的A股股价。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香港市场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国际资本会在不同市场寻求安全性更高、收益性更好的标的。港股估值如果高于美股,资本就会直接投资美股。不过,因为A股和港股交易的股票不互通,没有套利的空间,除了情绪面因素,港股估值较低不会打压A股的股价。
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副主席及亚洲企业客户部联席主管李镇国表示,在行业方面,港股的投资者追求现金流比较强、稳定增长的企业。2025年,消费品、工业、科技等相关的企业可能会在港股市场比较活跃。
经济观察报根据申万行业名称(2021)一级行业梳理,今年以来推进赴港上市的21家A股公司中,有6家属于电子行业、4家属于电力设备行业、3家属于生物医药行业,这些公司能否在港股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赴港上市热潮将持续
谌戈预计,2025年预计将有近30家A股公司在港IPO。在他看来,主要有三个因素吸引A股公司持续赴港:一是监管层面,内地政府及监管机构更加开放,A股公司赴港的审批时间继续加快,门槛亦调低;二是A、H股差价收窄,即使港股估值不及以前高,但A股也有下跌的空间;三是国际资金调配,中国香港是全球资金流通的市场,当有好的项目出现时,投资者会更关注。
在政策层面,两地的监管机构多次释放支持信号。
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4月19日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2024年8月23日,港交所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预计市值至少达到100亿港元的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快速审批流程。
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进一步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的畅通,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备案效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4年12月19日,港交所刊发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咨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2025年2月7日,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发文称,港交所现行的公开市场规则和定价机制部分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做法脱节,甚至阻碍市场发展。她表示,本次的咨询文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公开市场的规定,另一类则是关于定价机制。港交所希望通过这次改革,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资深董事陈卓颖表示,此次改革旨在降低发行人合规负担、提升市场流动性并接轨国际标准。降低“A+H”发行人门槛将吸引更多内地科技、消费品企业赴港上市,加上此前关于“快速审批”的政策,有望增强香港市场的多样性与深度。
困扰企业们的成本问题以及股票“能不能卖出去”,或许能在上述系列政策的落地中持续改善。
岳阳正在外地出差,回到酒店后继续修改演示文稿。接下来,他需要带着这份演示文稿和合作券商一起去拜访客户。上一次他在广州的一家公司遇到了很多同行竞相展示自己,他感觉到行业很“卷”,甚至这种“卷”已经体现在了报价上面。他表示,有中介机构不惜给出历史低价来争夺龙头企业的项目,以求获得一个“体面”的案例和提高市场份额,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中介机构时的关注点。
不过,当下不一样的是,岳阳可以使用DeepSeek(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推出的国产大模型)写提纲,再用Kimi智能助手(人工智能企业月之暗面推出的国产大模型)直接生成演示文稿。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开展,岳阳想,虽然目前在谈的项目比较多,但是从项目真正启动到成功发行还要观察一下,看看下半年成功发行的项目数量是否会增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岳阳为化名)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经济观察报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