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争当全球“药王”:K药险胜,替尔泊肽狂飙,司美格鲁肽夺冠之路添变数

来源:时代财经

媒体

2025-02-07 19:27:39

(原标题:争当全球“药王”:K药险胜,替尔泊肽狂飙,司美格鲁肽夺冠之路添变数)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4年,K药以1.86亿美元微弱优势险胜司美格鲁肽,再次问鼎全球“药王”。

过去半月,默沙东、诺和诺德、艾伯维、礼来制药等跨国药企陆续公布2024年全年业绩。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英文商品名:Keytruda;中文商品名:可瑞达;俗称“K药”)以294.82亿美元的销售额,第二次拿下全球“药王”宝座。

诺和诺德的王牌产品司美格鲁肽紧随其后,与K药差距不断缩小。诺和诺德2024年财报显示,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全年合计收入2018.49亿丹麦克朗(约合292.96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3年同期为1458.11亿丹麦克朗(约合212.01亿美元)。

礼来大单品替尔泊肽势头强劲,在争夺“药王”的队伍里逐渐跑出。据礼来2024年财报,仅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销售额就突破百亿美元,为115.401亿美元,而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和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合计收入则达164.458亿美元。随着替尔泊肽多项适应症在全球市场陆续获批及商业化的推进,全球“药王”赛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相比之下,昔日“药王”阿达木单抗(英文商品名:Humira;中文商品名:修美乐)已经逐渐没落。作为艾伯维的大单品,阿达木单抗曾蝉联全球“药王”超十年,地位无人可以撼动。但近两年来,阿达木单抗销售额持续下滑,2024年更跌破百亿美元,由2023年144.04亿美元销售额下降至89.93亿美元,同比下滑37.6%。

多位受访的医药从业者告诉时代财经,这一次“药王”争夺的结果符合市场预期。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陈建国对时代财经表示,当下,生物技术、药物迭代非常迅速,在“药王”竞争层面亦有体现。以往像修美乐的“药王”神话能保持十年之久,地位无法撼动,但现在三五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竞品,市场则对新事物推崇备至,“药王”的迭代速度亦在加快。

“目前司美格鲁肽在快速成长,有足够的上升空间,而K药随着适应症的叠加,仍有增长空间。至于2025年谁能取胜,司美格鲁肽又能否取代K药,仍需市场检验。”陈建国称。

K药险胜

2024年全球“药王”的竞争白热化,此次K药卫冕成功,但下一年能否续写辉煌犹未可知。

K药是一款由默沙东开发的PD-1抑制剂,为广谱性的抗癌药物。该产品于2014年9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截至目前,K药在全球已经获批超40个适应症,销售额节节攀升。

2022年,K药的年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9.37亿美元;2023年,K药依靠250.11亿美元销售收入彻底击败修美乐,成为新一代全球“药王”。2024年,K药继续霸榜,为默沙东创收294.82亿美元,占默沙东全年总营收的46%。

不过,与前任“药王”修美乐相比,K药要稳固其“药王”地位,难度更大。实际上,2024年K药夺得“药王”只是险胜,另一款明星产品司美格鲁肽与其之间的差距不超过2亿美元,这是K药追赶修美乐第十一年之后才达成的结果。

K药的“神经”也因司美格鲁肽的出现而难以放松。

当下,默沙东仍在积极布局K药,扩大其适应症范围,找寻新的商业化路径。今年1月,K药在华获批两项新适应症,分别用于联合注射用维恩妥尤单抗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和一线治疗PD-L1阳性(CPS≥1)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复发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

不仅如此,默沙东还在研制K药新的给药方式,以增加患者依从性和以及用药的便捷度,去年11月,K药的皮下注射款III期研究成功,与静脉注射相比,皮下注射的给药时间只需2至3分钟。

司美格鲁肽步步紧逼

没有意外,2024年的全球“药王”争夺赛中,司美格鲁肽仍是K药最大的竞争对手。此前有行业人士猜测,或许这一年司美格鲁肽就可以超越K药,成为新晋“药王”。

诺和诺德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降糖版司美格鲁肽Ozempic销售额为1203.42亿丹麦克朗(约合174.66亿美元),同比增长26%;减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销售额为582.06亿丹麦克朗(约合84.48亿美元),同比增长86%;而口服版司美格鲁肽Rybelsus也没有落后,其销售额为233.01亿丹麦克朗(约合3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全年为诺和诺德赚得2018.49亿丹麦克朗,折合为292.96亿美元,这一数据在2023年为1458.11亿丹麦克朗(约合为212.01亿美元),彼时与K药还有40亿美元之差。

此外,2024年诺和诺德总营收为约合421.49亿美元,司美格鲁肽占总营收超2/3,已然是诺和诺德营收的重要增长点。

陈建国对时代财经指出,如今司美格鲁肽追上K药,符合市场的想象。爆品迭代旧产品是必然,尤其是司美格鲁肽在减肥适应症方面的前景,该领域的市场仍在快速增长,亦吸引消费者购买。

自2017年诞生至今,司美格鲁肽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了多种剂型。在中国市场,糖尿病版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口服降糖版司美格鲁肽片(商品名:诺和忻),以及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均已获批并商业化上市。

在加快产品上市销售的同时,诺和诺德也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加速扩张产能和拓展适应症。去年3月,诺和诺德在天津落地约40亿元的投资,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另外,其还在2024年12月宣布,诺和控股收购Catalent及诺和诺德自诺和控股收购三家生产厂的相关交易已完成。这些交易完成后,诺和诺德的产能或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适应症拓展方面,司美格鲁肽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在研或正在申请上市的适应症包括治疗心血管疾病、肥胖相关膝骨关节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慢性肾病(CKD)等。

不过,诺和诺德在公布去年全年业绩的同时也表示,“由于对其减肥药Wegovy和糖尿病药Ozempic的需求减弱,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增幅将在16%至24%之间,低于一年前的预期。”

“药王”之战添变数

GLP-1,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并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食欲,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

医药行业投资人黄雷(化名)告诉时代财经,GLP-1这一赛道现在非常火热,很多企业正在这一赛道中“卷”,亦有企业仍想要加入“卷王”赛道,目前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药企都在这一行业各显神通,而双靶点GLP-1的出现也确实在影响着司美格鲁肽的地位。

替尔泊肽是眼下司美格鲁肽最大的威胁。礼来2024年财报显示,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全年销售额为115.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全年销售额为49.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0%,两者合计销售额为164.458亿美元。

此时,距离替尔泊肽首个适应症获批上市仅仅过去不到3年。替尔泊肽是GIP/GLP-1赛道的另一重磅产品,它是一款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受体激动剂。2022年5月,降糖版替尔泊肽Mounjaro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改善。此后,该药物又陆续获得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批准上市。2023年11月8日,减重版替尔泊肽Zepbound在美获批,用于治疗成年肥胖症患者和超重群体。

在中国市场,2024年5月和7月,替尔泊肽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共用商品名为穆峰达,分别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及减重患者。截至目前,两个适应症也均在中国商业化上市。

随着替尔泊肽多项适应症获批,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糖尿病+减肥”两大适应症获批后,司美格鲁肽面临市场被蚕食的挑战,其争夺全球“药王”的道路也不再是一片坦途。

去年12月,礼来对外公布了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结果。该3b期临床研究SURMOUNT-5的顶线结果显示,替尔泊肽平均减重比例达20.2%,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的13.7%,其中,替尔泊肽治疗组患者减重达22.8公斤,而司美格鲁肽治疗组则为15.0公斤。

礼来表示,“在第72周时,在肥胖或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非糖尿病超重成人中,无论在主要终点还是5个关键次要终点上,替尔泊肽均实现了全面超越司美格鲁肽。”

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加足马力进军GLP-1赛道,在赛道红利期未过之时博得机遇。2025年农历新年前夕,又一款GLP-1受体激动剂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依苏帕格鲁肽a注射液(商品名:怡诺轻)为银诺医药所有,获批后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病患者。

另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第一款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艾塞那肽上市以来,全球已有超10款GLP-1受体激动剂及复方制剂产品上市。在国内批准上市的药物包括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微球、度拉糖肽、聚乙二醇洛塞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目前,中国涉足GLP-1赛道的企业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信达生物(01801.HK)、华东医药(000963.SZ)等多家头部企业,也有如四川双马(000935.SZ)等企业跨界而来,亦有如九源基因(02566.HK),依靠司美格鲁肽仿制药获得关注,最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司美格鲁肽仿制药第一股”。

陈建国对时代财经分析道,GLP-1赛道竞争激烈,但于内资企业而言仍有空间,可供改进的地方无外乎两点,即价格与技术。早期阶段,利拉鲁肽一天打一次,半衰期短;如今司美格鲁肽一周一次,半衰期长,产品性能有所改善。价格层面,如今这类型药物的价格都不太便宜,随着市场规模、技术比拼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向价格战。

“最后在效果差不多、甚至是仿制药厂递增的情况下,产品就会卷入同适应症竞争的阶段,必然会拼价格、拼成本、拼供应链。就国内企业而言,如果能在技术或价格方面所突破,大概会有一定优势,否则就会被淘汰。”陈建国表示。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