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1 21:38:09
(原标题:被集采的骨科企业:从“失血”到“回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被集采打“骨折”后,骨科企业好像要复苏了。
2024年前三季度,大博医疗实现营收15.3亿元,增长35.88%,实现扣非净利润2.1亿元,增长297.2%。
威高骨科实现营收10.8亿元,增长0.07%,扣非净利润1.6亿元,增长37%。
与此前的业绩下降或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实骨科赛道非常具有潜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只是集采一来,产品价格下滑、企业业绩波动,市场的信心也有所动摇。
“但是当一些骨科公司逐渐适应了集采,并找到应对之策,业绩是可以扭亏为盈甚至恢复正常增长的。”
但同时还要看到,同处骨科赛道的三友医疗和春立医疗就没有相似的业绩表现,甚至在2024年一段时期内还出现了亏损。
开始“回血”?
从2021年的骨科耗材集采至今,已三年有余。
威高骨科从2020年开始收入增速下降,2022年、2023年收入负增长,2023年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81.68%。
进入2024年,威高骨科逐渐“止血”,并且似乎开始“回血”。
从第三季度数据来看会更加明显——威高骨科实现营收3.3亿元,增长20.6%,扣非净利润6996万元,增长675.53%。
威高骨科单季度收入增速数据
来源:Wind
大博医疗同样在第三季度出现了有些“夸张”的数据——营收5.7亿元,增长50.38%,扣非净利润8905万元,增长862.68%。
大博医疗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和各类骨科耗材集采的平稳落地有一定关系。
其实在这些超过三位数增长的背后有多重因素,首先要看到往年的业绩低基数。
例如大博医疗第三季度的高增长,一部分是因为2023年第三季度亏损1168万元。
威高骨科同样,2023年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902万元,同比下降了78.31%。
但是在威高骨科和大博医疗实现增长之时,三友医疗和春立医疗仍在亏损或下滑,这一对比也向市场传达了一些信息。
2024年前三季度,三友医疗实现营收3.3亿元,下降7.3%,实现扣非净利润269万元,下降94.5%。
春立医疗实现营收5.1亿元,下降35.84%,实现扣非净利润4396万元,下降72.82%,单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2196万元。
一位骨科领域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都是头部国产企业,两者的共同特点即多产品线布局,而且各个产品线实力都较强,在骨科领域的综合实力比较强。
“曾经靠单类品种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的骨科企业,集采后的优势就不太明显,比如同一赛道的春立医疗和三友医疗,前三季度业绩可能不太乐观。”
据了解,春立医疗业务涉及关节、脊柱、创伤、运动医学、PRP产品、口腔和手术机器人等,但最主要还是关节类产品。
2023年,春立医疗关节类产品营收11.0亿元,占总营收91.0%。
但是春立医疗的出海比较值得关注,2024年上半年实现海外收入1.6亿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占到总营收40.8%。
三友医疗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脊柱类植入耗材,2023年营收占比达到77.0%。
除了产品较为单一,三友医疗的整体业务规模也相对较小。
从2023年全年业绩来看,威高骨科、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和爱康医疗的营收均在10亿元以上,而三友医疗为4.6亿元。
“多产线布局的企业,能够实现内在协同放量,那些比较依靠单类产品的企业,本来业务和渠道的覆盖面就相对比较窄,再扩充起来,放量可能就比不上头部体量较大的企业。”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规则已变
在格局变动背后,是集采后骨科市场的规则已经变化,渠道的壁垒基本被打破。
上述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些企业的业绩变化,都是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体现,一方面是向国产企业集中,同时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根据财信证券研报,进口份额确实在下滑,集采后,由于中标受挫和对全球化价格体系的考量等原因,部分海外厂商选择放弃中国区业务。
例如2022年脊柱耗材集采,史赛克竞标失败,其脊柱业务已陆续退出中国;捷迈邦美受脊柱国采影响,已计划将旗下脊柱业务完全撤出中国市场。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骨科集采全覆盖之后,市场格局的变化主要在于争抢存量市场,那么比拼的,就是哪家企业原先的“盘子”足够大。
“当前价格下,盘子越大,集采之后的市场份额也会进一步向这些企业集中,所以会出现市场份额向国产龙头集中的趋势。”
财新证券研报也进一步显示,集采下,小企业因覆盖范围、生产能力、配送能力有限,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成本,将逐步退出市场,该部分市场也会由头部企业承接。
据统计,2023年骨科耗材国产品牌CR3为18.2%,较2021年提升5.3%;国产品牌CR5为27.9%,较2021年提升9.0%。
“因为集采后,医院准入门槛基本没有了,只要是进集采并中标了,就可以直接进院,现在要比的就是谁产品线多、谁整体量大。”上述业内人士强调。
准入门槛降低的效应还体现在威高骨科的运动医学业务上——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853.80万元,同比增长超11倍,上半年覆盖医院数新增300余家。
根据威高骨科财报,这和集采的机遇密不可分。
要知道2023年,运动医学集采落地前,威高骨科的运动医学和组织修复业务增速只有3.3%。
上述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威高骨科是因为此前业务体量较小,刚刚起步,然后叠加集采,才有现在的增长。
“这也是规则变化的印证,集采前,很多企业的运动医学产品医院覆盖率并不高,但是集采之后,企业不用再一家一家医院去‘嗑’了,可以和其他产品一起入院。”
某运动医学企业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集采已经基本覆盖了运动医学耗材的主要品类,波及面比较广。
但这只是存量市场的竞争,对于“年轻”的运动医学,增量市场也同样重要。
某三甲医院运动医学主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运动医学产业在国内发展成熟,还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
“但这些前提是企业要有充足的利润,未来也才有希望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中和跨国医疗器械巨头比拼。”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虽然部分骨科企业出现了“回血”迹象,但能否持续“回血”“回血”总量能达到多少,以及能否回到集采前的水平,都仍是未知数。
例如今年前三季度高速增长后,大博医疗扣非净利润接近9000万元,但仍然不及2018年的水平,威高骨科的扣非净利润也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1
观点
2024-11-01
智通财经
2024-11-01
观点
2024-11-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