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巨能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4-29 23:24:05

(原标题:巨能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巨能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他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是国内在金属加工自动化领域内,专业制造商和集成服务商。公司主要业务是以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实现智能工厂为目标的各类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管理软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内,公司拥有百余项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创新平台,向客户提供带有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生产线、少人化零部件加工工厂综合解决方案。公司销售渠道多元化,主要包括买断式代理销售和直接销售。收入来源主要为产品销售。

  报告期内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发生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3年是巨能股份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公司于2023年5月12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关注行业动态,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积极拓展市场,扩大企业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公司全面发展,公司管理层积极拓展业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项目设计和交付能力,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也是市场环境压力较大的一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1,653.4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5.9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46%。随着客户群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海外业务,公司也实现外销业务零突破,实现外销营业收入3,743.00万元。同时由于2022年末及2023年初受疫情及整体经济环境影响,用户投资意向不确定,公司订单较往年有所减少;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不利变化,并在2023年第4季度取得客户大额订单,预计在2024年实现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稳定,各项业务持续向好发展,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二)行业情况

  公司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涉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行业,终端客户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面向未来制造。

  1.工业机器人市场: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1月在法兰克福报道,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为553,052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为290,258台,占全球安装量的52%,同比增长了5%。2022年,全球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51台(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2021年这一数字为141台。中国自2019年进入前10名,并在2021年升至第五名,密度达322台,并在2022年保持了这一排名,密度达392台。

  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智能机器人技术正迅速向深度智能驱动、高效以虚驭实、泛在敏捷操作及多元感知交互方向演进。

  2.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年初曾恢复性增长,但是受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及下游装备投资乏力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开始持续下滑,全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有所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完成营业收入10,974亿元,同比下降10.3%。实现利润总额1,132亿元,同比下降35.8%。

  2023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8.5%,较202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全年各月均运行在50%以下,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我国制造业PMI全年均值为49.9%,虽高于2022年0.8个百分点,但4月后仅有7月略高于50%。国内市场需求的恢复不及预期。

  3.汽车制造业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

  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产销回归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接近5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

  4.关于未来产业:

  近日,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未来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

三、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数字化的不断推行,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规模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0%,2023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规模进一步增长至3.92万亿元。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日益增长。

  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以“智改数转网联、数实融合创新”为主题,现场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八大趋势。

  趋势一:产品研发

  数字化设计仿真创新深化,带动研发效率大幅提升。虚拟设计、数据建模等手段加快与研发的全流程融合,将降低对研发经验、物理试错的依赖程度,加快基础材料、高端产品和先进工艺的创新突破。

  趋势二:工厂建设

  数字孪生工厂是重点方向,提升工厂建设运营水平。数字孪生建模、分析技术与物理工厂全生命周期加快融合,变革工厂设计、管理方式和体系架构,打造面向智能工厂的建设、运营新模式。趋势三:制造执行

  生产加快实现柔性与敏捷,强化核心生产制造能力。先进控制、智能装备和柔性产线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敏捷和精密水平,以适应高精度、多品种、短交期的生产需求。

  趋势四:生产管控

  智能化生产管控开始落地,优化资源效率与利用率。精益管理方法结合数字化的可视化、决策与优化手段,将解决人工管控的精确性、实时性等不足问题,全面提升计划、质量等管控效率与精度。

  趋势五:能耗排放

  走向全厂安能环集中管理,助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应用数字技术辅助开展全厂安全、能源、环保监控和管理优化,将有效降低安全风险、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推动全流程绿色、安全生产。

  趋势六:集成优化

  产品全周期端到端贯通与协同,支撑高端产品敏捷创新。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主线支撑数据闭环流动,将有助于相关业务流程打通和集成协同,推动产品快速迭代、精准创新和个性定制。趋势七:集成优化

  生产全过程一体化整合与协作,实现制造能力深度优化。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型网络等手段推动生产全流程打通、整合,将有助于在系统层面进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调度、协作和优化,推动形成新型生产方式。

  趋势八:集成优化

  供应链全环节网络化调度管控,推动产业模式系统变革。依托“平台+网络”连接、调度产业链供应链的全业务环节,将有助于在产业层面优化全局资源配置和开展全价值链协同优化,探索企业形态和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

  公司将以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八大趋势为方向,从规划开始,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是一家以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一直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以各类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辅助单元和智能工厂管理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丰富项目经验、较强的技术实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并结合客户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需求、基于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的深刻理解,运用自主研发的各项核心技术,通过方案规划设计、非标机械及电气设计、机器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编程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实现零部件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公司致力于以自动化产线为基础,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塑造核心竞争力。2023年,公司多个客户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在金属加工自动化领域内加强深度和广度,加深技术的融合创新,聚焦更加细分的垂直领域。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为产品创新方向,促进工业母机行业走向自动化、智能化。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公司已掌握多项核心技术,涉及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部分已经申请为专利技术。未来,公司将顺应智能化装备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在柔性化、智能化等方面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2.加大品牌及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

  公司深入了解细分行业客户的工艺特点,准确把握和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在智能制造方面持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成功经验。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知识产权,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向客户成功交付了1,60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公司还将还不断开拓新客户群体,做好市场开发,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打造营销网络,丰富完善客户类型,利用品牌及营销网络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

  3.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研发人才则是企业实现研发技术创新的重要智力保障,公司未来的快速增长将继续依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团队。下一步,公司将充分利用西安等地丰富的高校资源,引进专业性强、技术能力过硬的优秀研发人才,扩大公司现有研发技术人才队伍,提升研发创新实力,增强公司持续创新能力。

  (四)不确定性因素

  报告期内,暂无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或经营计划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四、风险因素

  (一)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因素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公司所处的智能装备行业需求持续增加,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国内加快布局,同时国内厂商也在加大技术、产品方面的投入,相关企业的进入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若公司不能保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应对措施:

  积极拓展市场客户, 做好定制开发,继续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品牌服务,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以差异化技术方案,巩固公司产品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零部件依赖外资品牌商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公司核心零部件(如关节机器人本体)存在依赖外资品牌商的情况。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导致公司采购外资品牌核心零部件受到限制,或核心零部件出现供应短缺、质量瑕疵、供应商合作终止等情况,可能导致公司相关核心零部件短缺、成本价格波动、产品性能下降等问题,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构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扶持,我国自主开发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公司的智能装备国产采购比例将逐步提高。

  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下游应用广泛,在不同细分领域

  存在新进机会与挑战。公司在开拓新行业新客户,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客户时,通常会在价格上给予适当让利,可能造成该部分项目的毛利率偏低。另外,受制于非标产品特性,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对产品功能、自动化程度的要求均不相同,相应产品配置差异较大。对于首次定制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项目磨合和验证成本较高,通常需要较高的投入。因此,公司将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无法维持较高水平或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

  公司将持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升自身技术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产品利润空间。其次,公司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加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力度,促使公司利润水平保持较好水平。以个性化定制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粘性,进一步在技术面提高公司竞争力。积极完善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做好相关的采购预测及计划管理,以降低采购价格的波动风险。同时加大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节本降耗。

  收入增速放缓或下降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公司提供的产品属于客户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客户固定资产投资受其生产经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任一方面条件不具备时,客户可能会延长需求。另外,未来随着市场新进入者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出现公司产能扩张不及时导致产能受限等情形,均可能对公司收入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公司业务增长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下游需求、市场开拓等内外部多因素的影响,未来收入增长趋势存在放缓或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

  公司计划继续深挖市场,拓展行业应用细分领域,积极做好新能源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在增量市场减少的同时,做好存量市场的自动化技术升级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份额。

  政府补助变动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政府补助金额占公司利润总额比例较高主要是公司所处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业为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的行业,因此享受产业政策支持较多。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获得政府补助,或政府补助政策发生不利变动,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稳步扩大,自主研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市场品牌效益的释放和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销售额将持续增长,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降低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的影响。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

  公司提供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是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对技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很高。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知识,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需要深刻理解下游终端用户的需求及其产品工艺流程。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内企业对优秀的技术研发、设计人才需求日趋加大,若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持续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对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现有技术人才亦可能出现流失,这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核心技术人员已经持有公司股份,保

  证了公司现有管理层和技术部门的稳定性。其次,公司建立完善了职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了项目奖励制度的推进和实施,全员签订了企业保密协议,以实现对公司核心技术予以保护。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本期重大风险未发生重大变化。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