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中原证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3-28 22:53:02

(原标题:中原证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原证券(601375)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加压驱动、奋楫笃行,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明确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策略和六大举措,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业务资源、深化业务转型、补齐功能短板、推进管理提升和做好组织保障,资金优化配置等十项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付诸实施,实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主体业务稳健发展。财富管理转型纵深推进,投顾业务开局良好,财升宝月活突破百万;债券自营发挥人才、专业和管理优势稳健运作,投资收益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投行团队深耕项目储备,抓好项目承做,股债融资超过180亿元;资管业务产品体系逐步完善,规模显著提升。

  经营统筹有序开展。实现自有资金投资业务统筹管理,中鼎开源与河南开元一体化运营,资管和公募基金筹备组统筹运作,构建了涵盖研究、投行、投资等业务的“N位一体”服务体系。两个投资类子公司减资7亿元,增加了公司净资本、降低了杠杆率、提高了业务收入。

  业务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子公司板块全面聚焦主责主业,中州蓝海定位于科创板跟投,中原股交聚焦服务挂牌企业投融资,中鼎开源专注于河南省内优质项目投资、做大管理基金规模,中原期货大力发展经纪业务、稳健发展风险管理业务、退出资管业务,退出自有资金投资业务,中州国际明确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有序退出重资本业务。

  降本增效深入开展。坚持刀刃向内,制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动结构性降本增效,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积极盘活发挥低效资源作用,开展低成本融资,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加大风险项目清收,取得明显成效。

  组织保障全面强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大量基础但影响长远的组织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激发了公司内生动力。同时推动包括合规、风控、内控、人事、财务、技术等职能归并集中及服务下沉,提升了管理集约化水平。

  去年10月份公司进一步按照“目标导向”,提前系统谋划布局今后一段时期的全局性工作,明确了公司今后五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努力成为在核心业务领域提供一流服务、在区域市场业务领先的现代投资(000900)银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基地化”四大战略,发展战略和路径更加清晰,整体上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前进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业务分析

  1、证券经纪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全球宏观环境等因素拖累,股市冲高回落随即震荡下行,资本市场呈现出行业轮动迅速、主题投资不断演变的现象。以申万一级行业为统计基准,2023年全年共有9个行业指数实现上涨,而22个行业指数则呈现下跌态势。在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资金流动性不足,增量资金入场意愿不强,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截至报告期末,上证综指收于2,974.93点,较上年末下跌3.70%;深证成指收于9,524.69点,较上年末下跌13.54%;创业板指数收于1,891.37点,较上年末下跌19.41%。两市股基交易额239.95万亿元,同比减少3.09%。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公司证券经纪业务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调结构促转型、补短板稳份额,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加快投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管理能力升级、运营模式转型、服务赋能提升,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在零售客户服务方面,以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财富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精心策划组织“开门红”“稳存促增提质增效”等多项主题营销活动,推动客户数量及客户资产平稳增长,夯实客户基础,截止报告期,证券经纪业务客户总数298.91万户,较上年增长13.63%,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打造买方投顾业务,初步完成投顾产品体系建设、投顾队伍建设、投顾平台建设、投顾产品上架等业务,投顾服务取得实质性突破;在高净值客户服务方面,公司以举办第一届“逐鹿中原杯”私募大赛为契机,不断提升公司的私募机构服务能力,助推一线引入私募机构开户,持续完善私募代销生态链;此外,面对整体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公司加大了ETF基金的销售力度,全年实现首发销售1.8亿元,保有规模由20.71亿元提高到31.47亿元,增幅达52%,全年公募基金销售额达33.42亿元,同比增长3.76%。

  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持续增强,财升宝APP的月均活跃用户数稳定在百万级别以上。在DAU和MAU等四大互联网运营指标的综合排名中,公司稳居券商行业第24名的位置。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将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历史机遇,积极践行“四大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客户价值诉求,依托公司全业务链体系,加快产品、人才、渠道、科技等各类平台功能完善与整合升级,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管理架构形式,深化总部与分支机构组织架构调整与人员结构、能力优化,建立更为完备客户分级分类服务体系,构筑以客户财富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关系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协同,提升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彻底打通证券、资管、期货业务客户资源,建立股票、产品、期货业务推广合作机制,构建对内“一个客户”、对外“一个中原”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进一步科学规划前中后台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投顾团队服务新模式,加快业务实践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发展体系,不断提升一线管理及投顾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推动分支机构形成分工合理、协同有效各类专业化运营团队,切实构筑以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的全新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与核心竞争能力;以基地化建设为方向,探索区域化网点管理模式,构建定位与功能适配、效益与成本匹配,以及服务承载能力与业务总体规模相当的网点架构,并全力推进重点区域发展,把加快郑州核心区域转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探索基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中心区域辐射周边的网点运营布局,进一步打造“科技驱动、专业支撑、一体联动”的财富管理业务生态,真抓培育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财富管理核心竞争能力,构筑以专业化服务为核心全新业务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效率,用更高品质服务改善优化客户体验。

  2、投资银行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监管机构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对券商投行在优质客户拓展、执业质量、内控水平以及销售定价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沪深两市共有236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募集资金人民币3,418.06亿元,同比下跌40.07%。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人民币7,770.87亿元,同比减少29.42%。北交所2023年共有77家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47.33亿元。新三板市场募集资金合计人民币410.71亿元,同比下降15.42%。各类机构发行债券总额人民币71.04万亿元,同比增加15.44%。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迎难而上,紧抓注册制全面实施、河南省五年上市倍增行动等机遇,持续贯彻“N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向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需求转型,提升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准确把握监管要求和动态,不断完善投行制度体系,履行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职责,夯实“三道防线”职责,对外部检查发现和提出的问题,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机制等方式,积极研究有效整改措施,切实提升执业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IPO联席主承销项目1单,上市公司再融资主承销项目3单,沪深两市股权主承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16.56亿元;完成公司债主承销项目12单(含联席主承销),完成企业债主承销项目1单,完成资产证券化主承销项目1单,债券类主承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70.75亿元,同比增长41.27%;完成债券分销类项目172期,分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91.89亿元,同比增长83.49%。此外,完成新三板定向发行4单,累计融资人民币0.5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股权承销及保荐总收入排名第42名,股权承销金额排名第44名,可转债承销金额排名第21名,保荐类项目新增受理个数排名第26名;公司在2023年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中获得B类评级。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将持续深化投行业务转型,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构建机构客户服务体系为契机,统筹各方面机构业务资源,加速由传统承揽承做为核心能力的“小团队”模式,向能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需求的“集团军”模式转型。二是全面提升投行条线专业能力水平,构建合理的人才发展梯队,切实提升投行项目执业质量。三是围绕公司四大战略要求,继续深耕河南,发挥上海、北京人才优势,坚持省内、省外业务并重,推动“管理+专业”双轮驱动,大力提升执业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成为企业融资专家、企业成长过程伙伴。继续以“N位一体”为抓手,积极融入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服务河南省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提供“一企一策”全方位、针对性服务,提升区域内品牌影响力、服务能力和业务规模;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成长型高潜力企业、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转型需求的科创类企业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经济项目,形成聚焦河南核心区域市场的基础上面向全国的发展格局。

  3、投资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

  市场环境

  2023年监管政策持续优化,进一步促进券商资管稳健规范发展。在主动管理能力、投研和产品体系及平台效应上具备优势的头部券商加快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积极布局公募业务,业务和服务体系愈加完善,中小型券商则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差异化发展趋势逐步凸显。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2.41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去年同期减少1.9万亿元。从产品类型看,存续产品以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为主,规模占比为53.08%;从投资类型看,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占据最大比例,分别为44.26%和73.82%。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资产管理业务认真落实公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积极适应行业发展和居民财富配置需求,新发并成立了固收型产品和混合型FOF产品,构建起涵盖货币、固收、指数和FOF等类型的基础产品体系,在产品投资范围、期限和收益特征方面,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已于2023年10月向中国证监会上报正式申报文件。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36.63亿元,包括大集合货币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1只,管理规模20.90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计划6只,管理规模15.37亿元;单一资产管理计划1只,管理规模0.36亿元。

  2024年展望

  2024年,资产管理业务将加强整合和统筹运作公司相关资源,构建资产发现、风险定价与产品创设的专业能力,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努力推动业务稳健发展。贯彻公司一体化战略,深度融入以零售客户为主要群体的财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公司机构客户的定制化产品管理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应用,推动产品创设、运营管理和资产配置服务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管理效率。加强投研团队专业化建设,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优秀人员,积极提升数量化研究分析能力,加大交易策略的研发,建立以策略为核心的研发、投资和风控体系。依托公司全业务链资源优势,紧扣客户需求做大券商客户、传承投行基因做强优势资产、立足券商优势领域做精特色赛道,寻求业务破局和转型。

  (2)私募基金管理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鼎开源及其子公司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总体呈现下滑态势。在募资方面,新募集基金数量和总规模分别为6,980只、18,244.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1%、15.5%;其中外币基金数量和规模仍呈紧缩态势,2023年新募集外币基金共计77只,募资规模约为1,088.70亿元人民币,同比降幅分别达32.5%、56.4%。在投资方面,2023年投资市场共发生案例数9,388起,同比下滑11.8%;披露投资金额人民币6,928.26亿元,同比下滑23.7%。其中,国有背景投资机构保持较高活跃度,参与了多笔大额融资案例,引导市场资金注入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退出方面,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3,946笔退出,同比下降9.6%。在沪深两市新股发行阶段性放缓背景下,被投企业A股IPO案例数共计1,348笔,同比下降38.3%。全年回报方面,中企境内外市场的平均发行回报倍数同步下调,超额回报案例明显减少。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中鼎开源广泛对接意向合作伙伴,设立全国首家北交所专项基金“鼎豫向北基金”和卫辉产业基金,全年新增认缴管理规模人民币8亿元。投资河南省内外优质企业3单,规模合计人民币4,303.20万元。持续落实公司“N位一体”战略,重点项目投后管理赋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投项目利盈环保提交北交所申报材料,有望成为孵化的首家北交所企业。

  截至报告期末,中鼎开源及其子公司共管理私募基金16只,管理基金规模人民币62.995亿元。

  2024年展望

  2024年,中鼎开源将抓住河南各地市设立基金、加快产业链发展的机遇,加强与省级母基金和地市平台合作,推动洛阳伊滨科创基金、省煤矿企业智能化升级引导基金等基金的设立,提升基金规模。推动高质量投资运作,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和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深入推进“N位一体”服务,服务实体经济。

  (3)另类投资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州蓝海开展另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股权投资市场下行趋势持续,VC、PE领域的募资、投资金额及规模均大幅度下降,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在投资方面,市场投资焦点依旧围绕科技创新领域,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生物医疗三大领域备受市场瞩目。在退出方面,IPO节奏有所放缓,新股发行数量逐步减少,投资机构项目退出渠道收窄,退出案例同比大幅减少。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中州蓝海结合行业发展规律及自身情况,制定了聚焦主责主业方案,明确了业务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做好存量项目的投后管理和低效资产的清收,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质量;加强与公司研究所、投资银行的协同,发挥“N位一体”服务体系深耕河南,挖掘具有高成长属性的硬科技公司审慎开展投资。全年共完成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投资金额人民币1,400万。实现各类退出投资项目19个,回收投资额人民币34,150.15万元,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报告期末,中州蓝海在投项目47单,规模总计人民币25.35亿元。

  2024年展望

  2024年,中州蓝海将聚焦主责主业和河南核心区域市场,持续深化业务转型,落实公司“一体化战略”,联合研究所、投资银行更好地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不断推进风险化解,优化资产结构,建立与公司相匹配的资产规模;对标一流券商,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投资队伍,为中州蓝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4、自营交易

  市场环境

  2023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国内经济修复基础不稳固、需求不足、增长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政策环境和资金面均相对宽松。权益投资方面,受美国加息、汇率贬值、巴以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市场走势先扬后抑,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债券投资方面,债市整体呈现牛市,收益波动呈“M”型趋势,截至报告期末,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较期初上涨4.68%。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公司自营业务发挥人才、专业和管理优势,科学调整投资策略,不断优化资金布局,抢抓地方债增量供给机会,顺利完成场外业务上线,推动盈利模式积极转型。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深入研究和把握利率市场行情,为债券收益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断挖掘信用债市场的潜力,主动抓住市场机会,扩大了固定收益投资规模;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通过灵活调整持仓结构,有效避免收益的大幅回撤,确保了固收投资回报的稳定性。权益投资方面,始终秉持着“中性”的策略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成功地防范了权益市场的下行风险;积极拓展场外衍生产品业务,持续推动投资方式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了投资回报。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自营业务将“稳”“拓”并举,发挥在固收投资方面的良好经验,统筹权益及其衍生品,提升公司自有资金效益,助力其他业务发展。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充分发挥固定收益业务优势,做好FICC业务布局,进一步丰富债券投资品种、优化收入结构;将继续结合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和优化投资策略,研判债市行情,提高利率债品种交易能力,强化信用品种投资能力,提高信用债配置时机和规模;积极拓展债券销售业务,聚焦河南区域,助力经济发展,并结合业务优势,积极申请做市资格。权益投资方面,加快引进优秀投资人员,优化权益投资及其衍生品发展;加强与研究所紧密合作,提升投研能力,继续推动投资方向转型,探索多元化、非方向性投资管理模式,推动权益投资从单纯主观多头股票投资策略,向风险中性交易为主、兼顾配置和资本中介业务的投资策略转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稳妥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逐步加强收益凭证的设计和发行,提供债券、商品和利率类场外期权报价和风险管理,为客户量身定制现金管理类、收益互换及浮动型票据产品,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解决方案。

  5、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资本市场的总体趋势呈现下滑态势,主要指数年度收跌。在此背景下,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融资融券余额的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沪深两市的融资融券余额达到1.65万亿元,同比增长7.17%。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市场总体规模保持稳定,融出资金的利率略有下降。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控方面,上线可充抵保证金分组集中度,根据证券流动性、证券市值等因素,动态调整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分组,建立对大额融资融券客户动态管理机制,优化预警及风险处置机制,推进风险管控不断向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深入分支机构开展培训服务,帮助客户了解融资融券基础知识和交易策略,稳步推进融资融券客群基数提升。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坚持“服务协同”定位,深化与公司财富管理、投行及其他业务条线合作,利用公司综合资源、信息优势,挖掘优质客户;主动压降大额合约,降低业务集中度;积极化解风险项目,违约项目余额大幅度下降,专业能力和资产质量稳步提升。

  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7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1%。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余额人民币15.8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16%,其中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余额人民币9.0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8.31%,平均维持担保比率208%;表外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余额人民币6.79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加强数字化应用,构建融资融券客户服务体系,动态划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感知;持续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升担保品、标的证券、集中度等业务管控质量,通过经验分享、压力演示等方式,帮助客户做好风险控制,确保风控水平和业务规模相匹配。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将继续坚持“服务协同”定位,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和风控水平,严把准入质量,强化持续管理,审慎、稳健开展业务。

  6、期货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原期货开展期货业务、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并通过中原期货子公司豫新投资开展风险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地缘冲突持续,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国内新品种上市提速,期货市场活跃度提升。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85.01亿手,同比增长25.60%;累计成交额为人民币5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28%。与此同时,期货行业竞争分化加剧,头部企业采取降费、提高返还比例等措施抢占市场份额,竞争愈发激烈,中小型期货公司生存愈发困难。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中原期货经纪业务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机构”的工作思路,聚焦打造煤化工、黑色、有色、农产品四大产业板块,持续提升原创研究能力、业内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在区域内积累产业服务比较优势,为产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有效提升期货经纪业务规模及产业客户占比。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综合运用期货、期权、互换等期货衍生工具,发挥风险承接、转移和对冲的功能,助力中小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中原期货新增客户2,892户,服务客户总量达3.69万户,其中机构客户同比增长11.87%;客户日均保证金22.06亿元,同比增长35.14%,其中机构客户日均保证金10.39亿元、占比47.1%;成交量3,842.01万手,同比增长42.36%,成交额为人民币32,192.73亿元,同比增长8.99%。

  2024年展望

  2024年,中原期货将以公司“四大战略”为引领,推进改革转型,聚焦主责主业,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等。全面融入公司“N位一体”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渠道、营销活动、服务产品、网点建设等方面加强联动;融入河南省“7+28+N”产业链,探索共建区域性中原产业服务基地、中原产融服务基地、中原产业服务联盟等产业服务集聚生态圈,做强产业服务;运用科技赋能,持续优化公司APP移动应用端产品,完善零售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增强线上运营服务团队力量,推进线上零售业务增量增利;风险管理子公司专注期现结合,围绕四个贸易商厂库资源,聚焦优势品种,提升研究专业度,开展基差贸易、含权贸易业务,提高收益率。

  7、境外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州国际及其子公司开展境外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恒生指数全年下跌约13.8%,恒生科技指数全年下跌约8.8%,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较为低迷。报告期内,香港证券市场募资总额1,507.12亿港元,较上年下降40.70%,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462.95亿港元,较上年下降55.74%,全球排名下滑至第六,全年完成73单IPO,新上市债券数量222只。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中州国际践行“窗口”和“中介”平台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业务转型,联合港交所在郑举办豫港资本市场交流会,全年参与完成了4单IPO上市承销,3单财务顾问,1单咨询顾问,2单债券发行;累计回收存量项目2.59亿港元,有效缓释潜在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中州国际证券业务客户数量8,675户,托管资产总量值42.96亿港元,同比增长2.41%;累计代理股票债券交易量21.08亿港元,在香港交易所559家会员中排第262名,较上年提升65名;公募基金代销业务累计认购金额约8.82亿港元,同比提升约2.72倍;证券孖展融资业务余额约1.40亿港元。

  2024年展望

  2024年,中州国际将认真落实公司“四大战略”,积极培育证券经纪和投行业务,严控重资本业务规模,坚持降本增效,提升经营业绩;立足河南市场,与公司其他业务条线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中州国际的窗口作用,更好为河南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

  8、其他业务

  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股权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的通知》,精准服务企业融资需求。新三板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标志着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正式破题。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等六厅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股权中心搭建股份制改造综合服务平台”。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3年,股权中心围绕公司高质量发展长期目标,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各项服务功能,服务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证监会要求,与新三板签署“绿色通道”监管合作备忘录,成为首批签约单位,贯通河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进入公开市场的“快车道”,全年新增7家企业转板至新三板、1家企业转板至创业板。顺利完成中国证监会及河南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为企业及其股权服务建立数字可信底座,赋能企业发展,实现“T+0”时效报送业务数据,股权登记托管、挂牌、交易、投融资对接、政策对接等业务过程和结果全部上链。持续提升市场融资功能,探索打造专属科创金融产品,多样化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汇聚地方金融资源优化市场融资服务,扩大企业各类融资规模。做精做深股权登记托管,持续发挥“第三方监督”和“专业服务”优势,强化登记托管公信力,探索托管业务新业态。持续推动企业服务重心下沉,与洛阳市合作开展河南省地市综合金融服务试点,切实做好企业孵化、融资融智和挂牌辅导,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挂牌企业数量10,272家,与上年末基本持平;累计融资人民币260.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6%;托管企业492家,托管股份842.26亿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36%和0.88%。

  2024年展望

  2024年,股权中心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推动公司基地化战略实施;大力推动投融资对接,精选优质企业强化辅导,尽最大努力做大优质企业“后备军”,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促进公司专业化战略执行。借助区块链试点建设和参与政府服务平台与系统建设有利契机,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促进数据共享,提升协同效率,赋能行业监管,规范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助力公司平台化战略落地。持续发挥上交所、北交所及新三板河南服务基地作用,深化地市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转板上市,加快公司一体化战略落地。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美联储维持加息,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在持续累积,全球政治经济呈现动荡局面。国内方面,在疫情冲击逐渐消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进步持续推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与此同时,也有国内需求不足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方面的问题。在二级市场交易方面,受多重因素的影响,A股走势先扬后抑,主要股指多数下跌,上证综指收于2,974.93点,较上年末下跌3.70%;深证成指收于9,524.69点,较上年末下跌13.54%;创业板指数收于1,891.37点,较上年末下跌19.41%;两市股基交易额239.95万亿元,同比减少3.09%,其中电信服务,能源、技术硬件与设备、媒体行业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房地产、家庭与个人用品、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行业表现落后。在市场融资方面,IPO数量和募资金额同比下降,A股上市公司313家,通过IPO合计募资3,565.3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6%和39%,IPO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机械设备(59家)、电子(43家)、基础化工(30家)。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行业141家证券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45.07亿元,同比增长9.03%。其中,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523.03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24.69亿元,二者合计的营收占比为24.40%;

  投行业务相关的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255.37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27.05亿元,二者合计的营收占比为12.58%;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748.1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33%;利息净收入280.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51%;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09.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88%。而上市证券公司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43家上市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7%、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46%,增幅较之上半年进一步收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前三季度大部分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均优于去年同期,业绩回暖主要是受益于自营业务的大幅回升,但经纪、投行、资管、信用四项业务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上述几组数据显示,行业收入来源仍主要依赖于与市场行情高度相关的证券投资业务、证券经纪业务。

  报告期内,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2023年2月17日,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推出,一方面,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互补发展,从而更精准服务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市场各方主体的归位尽责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证券公司作为“守门人”的履职尽责压力。7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中国证监会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在资本市场领域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推出了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10月30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并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中国证监会也在11月初提出将围绕“促进长期资本形成”,出台《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推动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整体保持良性互动,其意图在于持续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努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整体来看,2023年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心逐步从融资端转向投资端、交易端。也即,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投资者为本,已成为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有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期货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管理业务、自营交易业务和境外业务。

  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指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基金、债券等业务,并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理财策划服务。公司通过收取佣金及其他服务费用等获得收入。

  公司信用业务指公司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及股票质押等融资类业务服务。公司通过收取利息获得收入。

  公司期货业务涵盖了期货经纪业务、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及风险管理业务。公司通过期货经纪业务收取交易手续费、交割手续费等获得收入,通过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收取交易咨询服务费,并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等风险管理服务业务获取收入。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权类承销与保荐业务、债券类产品承销业务、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及新三板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以上类型的金融服务取得对应的承销费、保荐费、财务顾问费等收入。

  公司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私募基金管理业务以及另类投资业务。公司通过资产管理业务、私募基金管理业务收取管理费用及超额收益分配,并从自有资金投资中获得投资收益。

  公司自营交易业务投资范围包括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工具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产品,通过投资上述产品获得投资收益。

  公司境外业务范围涵盖了证券经纪、孖展融资、投资银行、证券研究、自营投资等资本市场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聚焦区域发展优势

  公司长期深耕河南市场,深度融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规模化布局并已构筑起完善的运营网络,在区域市场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加快聚焦河南,大力增强提升公司作为河南资本市场战略性载体的功能,在深化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中,推动将河南“根据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总基地”。

  (二)一体化平台优势

  公司通过构建对内“一个客户”、对外“一个中原”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优化调整组织架构,积极推动各项业务资源深度协同,形成公司整体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零售、机构两大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客户能力;通过加强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服务河南加快建设“7+28+N”产业链体系的决策部署和把握“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等发展机遇,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三)A+H两地上市平台优势

  公司是沪港两地上市的证券公司,具备一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为客户提供综合的A+H资本市场服务方案。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证券行业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职责,是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和社会财富“管理者”。伴随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证券行业及证券公司的竞争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资本市场交易工具持续丰富多元,专业能力、资本实力两大核心要素正在发挥更大作用,行业资源正在逐步向头部券商集中。为应对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不利局面,中小型券商需要结合自身禀赋,实施战略聚焦,集中有限资源培育特色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是行业竞争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向全业务服务模式转型,从短期向中长期、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转型,从单纯追求业务广度向持续拓展业务深度转型,这些变化要求券商加快提升多部门协同效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加快推进从以往的单一产品、单一业务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全业务链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全面升级;

  三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加速向证券公司的前台、中台及后台全面渗透,平台化、数字化已成为证券公司增强获客能力及服务能力、提高运营效率、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要素,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

  2023年10月30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描摹蓝图,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关于如何建设金融强国,本次会议从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中介金融机构端等方面明确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五篇大文章”意味着金融资源将重点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进一步明确了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完善机构定位”的顶层思路,意在“扶优限劣”,支持头部证券公司做优做强,中小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稳定性面临考验,如何立足本土区域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经营也将是中小证券公司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其中提到要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要有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1月25日召开的中国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从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等方面,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围绕资本市场的“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制定出台了四个文件:一是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二是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三是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四是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

  因此,展望未来,证券行业及证券公司应将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切实履行信义义务,始终践行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发展理念。在实际经营中,应专注主业、优化供给、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形成适合各类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落实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战略布局。规范自身交易行为,注重把握长期大势,强化逆周期布局,强化投资行为稳定性,更好发挥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主力军作用。提升价值发现能力,加强项目甄别、估值定价、保荐承销能力建设,进一步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时机,严格规范资金用途,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持续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加强合规风控建设,坚持“看不清管不住则不展业”。坚守业务本源、稳慎推进业务创新,确保组织架构设置、业务发展与合规风控水平、专业能力相匹配。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强化河南资本市场战略性载体功能定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聚焦主责主业、全面资源整合、深化业务转型、补齐功能短板、推进管理提升等改革发展措施,以客户为中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着力实施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基地化四大战略,加快完善零售、机构两大服务体系建设,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监管部门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锚定“努力成为在核心业务领域提供一流服务、在区域市场业务领先的现代投资银行”的发展目标,强化河南资本市场战略性载体功能定位,以客户为中心,一手抓“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基地化”四大战略实施,推动公司核心功能增强、核心能力提升;一手抓经营发展,业务提升、降本增效、风险化解等多管齐下,争取超额完成全年经营目标,确保战略实施首年开好局、起好步。

  加快推进四大战略。聚焦河南核心市场,深度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全省重点产业链群、融入省管金融企业、融入河南投资集团促发展。聚焦机构和零售两大类核心客户,加快构建和完善两大客户服务体系,推进一体化战略实施,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固化一体化运营成果,打造机构客户服务平台,升级以财升网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投顾云平台,建设安全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管理能效。

  全力提高经营质效。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经营统筹、主业聚焦,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审慎开展重资本业务,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风险化解,全力提高公司经营的质量和效益。财富管理业务争取市场份额止跌回升,确保发展稳定;自营业务“稳”“拓”并举,确保实现低波动、稳健、绝对回报;投行积极储备优质股权项目,大力拓展债券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发展资管业务,争取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子公司板块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强主业、稳退出、化风险,全力提质增效。同时将降本增效指标纳入考核,持续完善全成本核算和考核,加大低效部门整合,全方位管控费用,持续压降成本,争取取得更好成效。

  持续做好组织保障。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完善市场化机制,特别是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构建“鼓励奋斗”的机制保障。持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公司形成“崇尚奋斗、创造价值”的风气,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公司将持续提升法人治理能力,并推动以职能部门负总责为核心的管理职能归并集中,真正实现管理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双向发力推进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争取今年绝大部分案件实质性终本,提前实现存量风险化解基本完成的目标,同时构建防范新风险发生的体系,防止经济波动给公司带来风险。

  公司还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要五不要”的要求,中国证监会行业文化核心理念,认真梳理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理念、“香港上市精神”等,倡导“以奋斗者为本”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以优异业绩回报广大投资者。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及信息技术风险等。具体如下:

  (1)信用风险及应对措施

  信用风险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具体表现为:投资对象的违约或评级下降;交易对手的违约;产品或客户合约到期、维持担保比例或履约保障比例低于平仓线,无法按时偿还资金或证券的风险;因经纪业务结算带来的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公司目前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债券投资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债券质押式正回购经纪业务以及子公司开展的前述相关业务等。

  公司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准入管理方面,对融资类业务,设置融资方准入信用等级及担保证券筛选标准;对债券投资交易业务,设置信用评级准入标准,建立债券池和交易对手库。二是授信管理方面,结合融资方、发行主体及交易对手的资信、财务状况等因素,设置差异化的授信限额,并对同一业务同一客户投融资金额进行限额管理,加强信用风险集中度管理。三是尽职调查方面,对融资类业务大额授信、信用债重大投资、股权大额投资等,设置差异化的尽职调查方式和内容。四是分级决策方面,健全业务部门、业务决策委员会及执委会的三层决策体系。五是存续期管理方面,对存续业务建立后续管理和舆情监控机制,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发行人重大事项、负面舆情进行跟踪评估和监测,对存续期项目结合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控措施:一是完善限额指标体系,优化融资类业务风险限额指标,细化境外子公司私募债权类投资集中度限额;二是完善公司融资类业务授权管理体系,优化股票质押业务单证券授权决策流程;三是完善债券投资交易债券库和交易对手库的额度管理,优化债券逆回购交易质押品、到期日、交易对手的集中度管理,增加同一发行人及其关联方的集中度和杠杆管控要求;四是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交易对手准入要求,优化交易对手的分类管理和授信管控;五是加强同一客户集中度管理,完善融资类业务统一授信要求,加强境外孖展业务授信审核。报告期内,公司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2)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具体表现为:价格风险主要为证券市场波动导致股票等证券产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指公司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营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司目前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做市业务以及子公司开展的前述相关业务等。

  公司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执行严格的投资授权体系,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授权的权益类证券自营、固定收益类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场外衍生品等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范围内负责对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在年度内进行分解配置;二是建立证券池、黑白名单库管理机制,明确准入标准,严格池内交易;三是建立多层次风控指标监测评估体系,设置规模、集中度、风险限额、仓位控制、风险敞口、止损等风控指标,运用压力测试及敏感性分析,评估市场风险;四是建立逐日盯市机制,前后台协同,动态实时监控,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策略、风控指标得到执行,识别、监测、预警、报告相关风险,及时采取降低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五是建立市场风险计量分析模型和工具,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如VaR值、波动率、Beta、久期、凸性、DV01、Deta、Gamma等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及时调整业务策略控制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控措施:一是完善风险识别、监测及应急处理等管控机制;二是有效落实公司稳健的风险偏好,优化固定收益自营业务风险限额指标;三是持续加强权益类自营证券池管理、完善委托投资业务风控措施;四是建立量化投资和场外衍生品业务风控指标体系,优化敞口管理和单一标的集中度分级授权体系,通过对标的池、业务规模、集中度、风险敞口、止损等方面管控,控制业务风险;五是新建或升级场外衍生品、票据、量化投资、标准债券远期、公募Reits等风控系统,不断提高业务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报告期内,公司市场风险控制在董事会授权的规模及限额以内。

  (3)流动性风险及应对措施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强化资金头寸和现金流管理,采用大额资金提前预约模式,加强大额资金的监控及管理,科学预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确保融资安排和业务用资节奏的一致性;二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均衡债务到期分布,提高融资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三是建立流动性储备资金运作管理机制,合理设置流动性储备资金最低持有规模和优质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持有较为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变现足额资金应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出现的资金缺口;四是采用以净资本、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监控体系,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监控,并使用压力测试评估业务活动对公司流动性的影响;五是建立并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以确保公司流动性危机应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为198.96%和150.69%,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流动性风险事件。

  (4)声誉风险及应对措施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公司涉及声誉风险的经营及管理行为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或调整、股权结构变动、内部组织机构调整或核心人员变动;业务投资活动及产品、服务的设计、提供或推介;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及系统控制的重大缺陷或重大经营损失事件;司法性事件及监管调查、处罚;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或网络不实言论;客户投诉及其涉及公司的不当言论或行为;工作人员出现不当言论或行为,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

  公司对声誉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相关制度,通过优化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管理流程、应急机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及报告机制等,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系统,通过有效的舆情监测手段,对声誉风险进行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和报告;三是完善声誉风险管理防范和报告机制,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积极维护公司声誉和品牌形象;四是组织声誉风险培训,培育全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报告期内,公司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的原则,有效管理声誉风险,防范证券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维护证券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一是修订公司声誉风险应急预案制度,通过优化应急机制,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二是优化声誉风险管理系统,更新数据源,通过优化系统舆情监测、事件报告及风险处置等流程,提高了声誉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动态监测效果;三是开展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增强全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报告期内,公司声誉风险整体可控。

  (5)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及各子公司。

  公司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与报告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二是制定有效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程序,主动识别存在于业务、流程及系统内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业务前,对其内在的操作风险作出充分评估;三是建立操作风险关键指标,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四是进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及分析;五是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操作风险的计量、监控,形成操作风险的可视化报表。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控措施:一是优化公司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对公司同类业务设置相一致的指标体系,使关键风险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二是进一步规范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工作,细化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标准与收集流程;三是定期开展公司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6)合规风险及应对措施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对合规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持续跟踪法律法规和准则,建立健全公司制度体系,优化完善合规风险管控措施,夯实公司合规有效运行的根基。二是强化合规宣导培训。积极倡导“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合规理念,引导干部员工将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强化合规审核咨询。对内部制度、重大决策、产品及业务方案等事项进行合规审查。对公司在业务开展及内部管理中出现的规则适用和理解问题,提供日常咨询服务。四是强化合规监督检查。结合经营管理实际,组织开展对重点业务、重点领域的合规监督检查、监测,防范化解合规风险隐患,并及时按规定进行报告。五是强化合规考核问责。将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纳入公司各单位及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范围,持续健全完善合规考核指标体系;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利器作用。六是推动自我评估。定期组织开展合规管理有效性全面评估,针对评估问题及时督导整改落实,持续推动自我评估、自我完善的正向循环。七是强化信息科技应用。高效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合规管理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合规风险管控措施:一是密切关注行业监管动态、跟踪宣导法律法规、持续推动“外规内化”,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制定修订聘请第三方、香港子公司合规管理、合规问责、员工投资行为、客户异常交易、反洗钱等多项合规管理及洗钱风险管控制度,有效完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督导公司各单位做好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二是持续加强对业务的审查和咨询支持力度,落实多层级审查机制,严把入口关、严控合规风险,组织对公司制度、重大决策、新产品新业务方案进行合规审查并发表合规审查意见。三是以合规风险管控为导向,加强检查监测力度,切实防范合规风险。结合经营管理实际,组织开展对重点业务、重点区域、重点维度的合规检查、监测工作,有效起到防范化解合规风险隐患、加强公司内控管理的作用;以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为基础,切实履行报告职责,使经营管理层及时掌握公司整体合规情况。四是厚植合规文化,推动公司合规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合规文化理念。持续开展常态化宣导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员合规意识,组织编发新规速递、监管动态、案例警示等宣导材料,从新规解读、业务合规、洗钱风险点等多方面开展多项合规及反洗钱专项培训,持续向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传达最新监管精神,使合规意识入脑入心。五是以合法合规运营为标准,加强合规监督考核,提升合规管理执行效力。将防范化解合规风险与合规教育、改进工作相结合,完善多层次的合规管理措施。持续优化合规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将合规监督管理、合规问责以及合规考核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合规考核指挥棒作用。六是倡导廉洁文化,加强廉洁从业管理,切实防范廉洁风险。优化完善廉洁从业管理制度机制,为强化廉洁从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发布廉洁宣导案例,开展廉洁从业专项培训,策划廉洁从业宣传素材征集活动,倡导公正清明、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针对重点业务、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梳理廉洁风险点,明确廉洁从业要求,完善防范措施,强化管理,标本兼治。将廉洁从业管理嵌入经纪、投行、投资、资管、子公司等合规检查要点,有效识别并防范合规风险,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强化廉洁从业担当、防范廉洁从业风险、严守廉洁从业底线。2023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人民币11,049.80万元。

  (7)信息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信息技术风险是指信息技术系统出现软硬件故障、通信故障、安全漏洞、灾备系统应急能力不足等情况导致公司的正常业务受到影响,进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公司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一是持续完善信息系统监控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平台完善监控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初步构建了全面高效的智能化监控预警体系,提升系统故障发现能力,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二是不断完善运维管理体系,落实年度技术投入,更新关键核心设备,强化变更管理,重大变更时制定、实施完备的升级测试操作流程、应急回退流程;三是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开展方案学习,梳理公司应急预案、舆情处置、防非反诈、投资者保护相关制度和规程,查缺补漏,整改落实,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四是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技术安全防护措施,结合漏洞扫描和常规渗透服务等手段,采用流程控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报告期内,公司牢牢树立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加大信息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优化测试管理和流程。公司加大对信息安全、云计算能力、基础设施新增和更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采用稳定高效的技术架构,夯实了信息系统运维保障的基础,有效支撑了公司业务发展。2023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人民币19,894.79万元。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