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十二家产投机构沪上结盟 共组农投会掘金农业“牛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4 14:28:17

(原标题:十二家产投机构沪上结盟 共组农投会掘金农业“牛市”)

南方财经记者喻淑琴 上海报道

“投资是看行业趋势,行业趋势是首要考量。农业投资正迎来‘牛市’。”

面对台下阿拉丁控股、百果园投资、御石创投等资本机构与广州江楠集团、佳沃集团等产业大佬,方正多策基金合伙人朱宏飞开门见山。

这位深耕农业赛道十三年的老手,亲眼见证了资本态度从观望到逐步靠拢的全过程。

他判断,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政策东风下,农业产业升级窗口进一步打开,机遇持续十余年,但关键布局期就在当下两三年。

认知破冰

长期以来,农业几乎是资本的“禁区”。

“靠天吃饭”的标签,牢牢钉在农业产业身上

上海市果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朱勇立,干了十多年产销对接,感触极深。

“说到农业投资,很多从业者仍然讳莫如深。周期长、风险高、产业链脆弱,资本不敢轻易进场。"

但如今,破冰已经开始。

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的,是硬科技的持续渗透。  

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智慧农业,成为改变行业认知的重要载体。

“现在只要把工业化科技,在农业上做一个小应用,就能看到不错的爆发点。”朱宏飞表示。  

御石创投副总裁黄长军也提出:  

“中国工业已迈入4.0时代,而农业还停留在1.0。用4.0工业赋能1.0农业,农业产业将快速跃迁到至少3.0。”

这一趋势在农投会的项目路演中清晰可见。  

极目科技专攻丘陵山地的无人机,载重不断提升,海外销售大幅增长。  

2024年,以大疆、极飞为代表的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20万架,年作业量超过26亿亩次。

一套智慧农业降本增效的“中国方案”,还走向了全球。

技术的突破也带来更冷静的产业思考。

佳沃集团王海伟的分享颇具代表性:

“我们在猕猴桃上栽了跟头,却在蓝莓上获得成功。”

他直指核心:品类的选择,是避免重资产与同质化竞争的前提。

品类之外,品牌是另一破局关键。

现场嘉宾提及的广东荔枝案例,以“东方爱情果”新定位重塑形象,为打开高端市场提供了新路径。

甘肃国际物流集团的袁宏超也呼吁变革:

“必须用工业化思维,系统推动农业发展。”

桎梏正在松绑,

朱勇立与朱宏飞等人联手发起“农投会”平台

他们要做的,是将新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这场认知重构中,资本与农业,正在重新发现彼此的价值。

资本新局

当产业端展现出新的可能性,资本端的参与方式也在深刻重构。

其核心驱动力,是一场被业内称为“补改投”的深刻变革:传统资金“补贴”转向“股权投资”。

朱宏飞用模式对比来阐释其中的差异:

“传统补贴资金拨付后,回报率往往有限;而产业基金则像引入活水,更注重资金循环和回报,追求可持续性。”  

他进一步解释:转变的核心在于让资金实现“自我造血”,并构建“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属性一变,效率天差地别。

他预言:

“未来五到六年,基金化将成为涉农资金的主流运作方式。不懂基金运作的农业主体,或将寸步难行。”

政府层面的角色正在转变:

从“管理者”和“给钱方”,逐渐变为“陪跑员”与“服务者”。

一位与会者表示:“在上海投资农业,不只是一笔生意,更像是加入一个资源整合的俱乐部。”

据了解,相关部门正尝试为企业匹配科研资源,并协助对接高端渠道,构建全流程的服务生态。

在此背景下,“农投会”应运而生。

该平台由广州江楠集团、阿拉丁控股、百果园投资、方正多策基金、万果会、御石创投、初华资本等市场化投资与产业服务机构,携手南充农投、延安农投、渭南农投、吐鲁番农投、池州乡发等地方农业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打造协同生态。

广州江楠集团深耕农产品流通三十余年。其遍布全国的产销网络,成为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

而阿拉丁控股从能源转向农业,也被业内视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我们不是拉个微信群发广告。”发起人之一朱勇立态度明确:“要干,就干实实在在的事”。

资本对农业的信心正在累积。

御石创投副总裁黄长军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在果蔬等细分领域,至今尚未诞生大批百亿市值公司。"

这恰恰说明,这里存在结构性的机遇和巨大的价值洼地。

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朱宏飞坦言,转型之路有时阻力重重。

既要打破利益格局,又要填补人才缺口。

“很多地方,需要强力推动才能打开局面”。

但大势,已然明朗。

从2024年起,各地引导设立农业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业科技、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正成为资本汇集的新热土。

产业融合

资本与技术的浪潮,最终需融入具体的区域与产业,才能结出果实。  

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竞速赛,已然开场。

玩法,各不相同。

上海,正着力打造“精品农业”之路。

有观点提出,“上海正用工业思维,绣农业之花。”

不追求面积规模,而是聚焦价值提升。

“像做芯片一样做农业,像运营奢侈品一样运营品牌。”

大型国企,在资源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参会的山东水发集团周伟建,身兼数职。

他既是省级农业集团的副总,也是市场化农业公司的董事长。

这种双重身份,本身就是产融结合的体现。

通过体系内协同,试图打通从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  

民营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寻找确定性。

四川建川实业总经理王洁梅,专注设施农业多年。

“民企参与规模化运营,资金链是主要挑战之一。”她认为,农投会这类形式,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标准化与规模化复制。

贵州纽来福生物科技的余滨,在参会后打开了新思路。刺梨与其他水果结合,做成混合饮品,并切入B端供应链。

一个简单的建议,为他指明了新方向。

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成为另一条突围路径。  

南充农投吕汶霖,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通过统一品牌,整合本地企业资源,并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销售。

会上,不少企业的经验朴实而有效:

“摸清本地资源,着力打造一两个方向。”

然而,整合之路,并非坦途。

朱勇立在与各地平台公司交流时,发现一个普遍问题。

“部分新成立的平台公司,对农业和市场认知有限,不敢试错。”

这意味着,转型升级之路,远不止商业对接,还需要观念的引导与培育。

农投会成立仪式上,朱勇立和朱宏飞并肩而立。

会议拖堂至傍晚,但交流的热度未散。

农业投资的“牛市”,机遇期正在到来。

但从认知到成果,前路依然漫长。

这场始于技术赋能、成于产业落地、强于资本联动的实验,

其最终结果,将深刻重塑中国农业的未来。

 采写/拍摄:荷焱  剪辑:柳润瑛 崔晓韵  实习生:苏晓媛 黄舒镱 李雪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