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公募二季报盘点!ETF仍是增长引擎,基金“大象”何以登上“红色火箭”?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7-22 20:01:00

(原标题:公募二季报盘点!ETF仍是增长引擎,基金“大象”何以登上“红色火箭”?)

在竞争力激烈的基金行业中,有人困在规模的沼泽里仰望星空,有人已乘“红色火箭”探索行业的星辰大海。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推动公募基金加强财富管理能力建设”,在监管导向与投资者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正从“以销售为核心”的卖方模式,加速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模式。而刚刚披露完毕的基金二季报,正好成为观察这一转型趋势的重要窗口。

基金规模增速放缓,头部效应深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162家公募持牌机构的管理总规模达到34.05万亿元(含ETF联接基金),较去年末增长4.91%,低于去年末(较同年6月末)5.47%的增幅,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排在前十的公募持牌机构规模占公募总规模的比例达40.71%,较去年末提升0.78个百分点,头部机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全市场86家公募持牌机构管理规模在上半年实现增长,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管理规模均增长超1000亿元。其中华夏基金公募管理规模历史首次超过2万亿元,上半年以3119.37亿元的增量领跑行业;在管理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头部梯队中,其14.86%的增速同样位居榜首。

从利润来看,全市场基金公司基金产品二季度实现盈利超3800亿元,环比增长超五成。其中华夏基金旗下产品以300.92亿元的盈利,成为二季度为投资人赚钱最多的管理人,也是唯一突破300亿元的机构;拉长至上半年,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占据盈利榜前三,分别为584.44亿元、573.20亿元、359.32亿元。

业绩层面,今年以来AI、人形机器人等板块的轮动上涨,推动权益类基金业绩回暖。

据国泰海通证券统计,截至二季度末,近一年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中值达15.92%。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中欧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的权益业绩均跑赢中位数,其中,华夏基金权益类产品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达17.12%,位居首位。

ETF仍是增长引擎,头部机构打造生态壁垒

基金公司二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延续增长态势,单季增长近1.29万亿元,总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华夏基金与易方达基金表现突出,分别以1206.75亿元、1025.11亿元的增量,成为二季度仅有的两家非货规模增长超千亿元的机构。

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仍来自ETF的持续发力。华夏基金二季度非货币ETF规模增长1048.10亿元,总规模达7513.11亿元,继续领跑行业,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等产品规模增长超百亿元;易方达基金同期非货币ETF规模增长637.39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亦贡献超百亿元增量。

ETF市场的“马太效应”在此背景下持续凸显。截至二季度末,国内非货币ETF总规模达4.15万亿元,而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机构仅10家,却占据了80.05%的市场份额。头部机构的领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赛道的深度耕耘与生态壁垒的构建。

以华夏基金为例,其ETF优势植根于全品类布局与工具化创新的双重积淀。公司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开启了中国公募基金的指数化投资新时代。20年后,公司坚持多资产全能平台,创设和定义资产,把先发优势变成产品矩阵的宽度与深度,构建了业内最齐全、最丰富的ETF产品矩阵。

截至6月末,公司旗下非货币ETF总数已达110只,其中规模超百亿的“巨无霸”ETF有12只,数量为业界之最。产品线全面覆盖核心宽基指数,像沪深300、上证50、科创50等;也包含热点行业与主题,如机器人、金融科技、云计算、动漫游戏等;同时还涉及商品、境内外市场以及策略指数等多元类型,为投资者提供简单、高效、覆盖全球的一站式资产配置工具箱。

更具行业引领意义的是其生态化探索与用户服务升级。从积累千万用户的“红色火箭”小程序,到升级为全市场ETF通用的“LetfGo”资产配置工具,华夏基金将ETF从单纯的“交易标的”转化为“服务载体”,通过历史回测、组合搭建等功能降低专业投资门槛,推动ETF从“机构工具”向“大众理财品”跨越。而华夏基金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的设立,则通过7万份问卷、10万条社区评论数据构建“投资获得感评价模型”,将抽象需求转化为16个可量化因子,为服务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在营销端,华夏基金亦展现出“去浮夸、重实效”的转型姿态。从总经理李一梅以“程序员风”亮相指数大会的亲民形象,到将复杂的ETF产品类比为通俗易懂的“咖啡菜单”,其营销逻辑始终紧扣“与投资者深度链接”这一核心。不追逐流量噱头,而是通过持续降低专业门槛、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将规模的增长沉淀为投资者心中那份弥足珍贵的长期信任。

权益基金迎来“春天”,华夏基金业绩亮眼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显著。据国泰海通证券统计,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近1年平均收益率均超9%,中值达14.95%。其中,华夏基金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7.12%,在13家大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其中,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基金的表现尤为瞩目。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近三年回报率达175.64%,不仅斩获“偏股混合型基金”与“周期制造基金”双料冠军,更以72.16%的上半年净值增速跻身全市场(除QDII)前三。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长达十年的默默耕耘与守候。早在2015年新三板兴起时,公司便组建专业团队深耕;2020年精选层设立、2021年北交所成立时,华夏基金均成为首批躬身入局的坚定力量。

基金经理顾鑫峰深耕新三板/北交所市场超十载,自2021年11月23日管理该基金以来,任职总回报达131.4%,相较业绩比较基准实现了133.66%的超额收益。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据基金二季报数据,顾鑫峰个人持有该基金超1000万份,充分体现了其对自身管理产品的坚定信心。

这种“投入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的朴素逻辑,在华夏基金其他权益领域同样得到验证。

在固收+领域,华夏磐泰A摘得“偏债混合型基金”近三年业绩冠军,华夏新锦绣A位列“灵活配置型基金”第二,彰显出稳健的收益能力与优秀的风控水平。

在 QDII领域,华夏纳斯达克100ETF近三年业绩位居QDII偏股型基金第二位;华夏大中华信用精选A人民币、华夏海外收益A人民币、华夏海外聚享A更是包揽QDII偏债型基金近三年业绩前三名,凸显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在 FOF领域,华夏保守养老A在FOF基金近三年业绩榜中位列第六,为投资者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

在细分赛道,科技成长领域的华夏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排名第5;红利策略方面,华夏恒生中国内地企业高股息率ETF稳居红利基金前30;量化投资领域,华夏智胜先锋A、华夏智胜价值成长A均跻身量化基金前20。各条战线,皆有精兵强将跻身行业前列。

全谱系业绩亮眼的背后,在于其强大的投研体系与人才队伍。作为头部公募,公司秉持“研究创造价值”理念,高度重视权益投资,构建了覆盖投研全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和人才梯队。经过20余年发展,已打造出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风格多样、能力圈互补的权益投研团队。

同时,公司持续优化升级投研体系,通过上下结合、多层次布局,并依托投研一体化平台,打破内部壁垒,提升研究转化效率,并运用科技赋能提升研究分析效能。

当公募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华夏基金的半年答卷提供了清晰的转型路径:以核心赛道的生态壁垒筑牢根基,以深度研究的业绩实力赢得市场,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沉淀信任。这种“产品—业绩—服务”的战略闭环,不仅使其在去年末1.79万亿元的规模体量上仍能保持14.86%的增速,权益类产品近一年收益率亦居大公司榜首,更验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即规模是结果,而非目标;真正的领跑,是对行业本源的坚守与对长期价值的创造。

在新“国九条”推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华夏基金的实践,或许正是公募行业从“大”到“强”的缩影:当机构真正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客户价值,“大象起舞”的故事,才能在更长周期中持续上演。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校对:吕久彪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