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11-12 21:08:16
(原标题:智能座舱巨头,也盯上了无人车这块“香饽饽”)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超6亿美元、4亿美元和5亿元,无人物流车一笔笔大额融资步伐,彻底将这个行业的火热展现于市场面前。
“谁说自动驾驶行业步入寒冬了?看看无人车赛道。”技术的成熟、快速落地的商业化项目以及资本的助推,将这个原本相对小众的赛道推至台前。
而如今诸如新石器、九识智能等成熟的市场玩家,早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加之资本市场的加持,让其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以及市场占有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盯上这个香饽饽的,远不止这些创业者。9月2日,国内智能座舱头部企业德赛西威官宣新品牌“川行致远”。
该品牌便是德赛西威旗下低速无人车项目的实体。品牌发布当天,两款低速无人车同步首发亮相。
(图 / 德赛西威官方微信公众号)
除了德赛西威,许多自动驾驶的大厂们——文远知行、Momenta等智驾供应商,也纷纷入局无人车市场。
可以说,末端配送已经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以无人配送重要的应用场景快递行业为例,2024年全年国内快递收发量超过1700亿件。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市场对于效率的追求,让无人车的价值不断凸显。
2025年,更被市场视作无人车万台交付元年。整个行业正在从小范围的市场运营模式走向真正的可复制市场化。
德赛西威看到的机会也正在于此。乘用车智能驾驶以及座舱业务的内卷形势下,德赛西威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时势造英雄。偌大的中国城市物流和末端配送的场景,可以预见无人车的赛道天花板有多高。但能否走到赛道的终局,还要看德赛西威的硬实力。
1、业绩承压,行业“大哥”也焦虑
在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报中,德赛西威的数据称不上好看,短期承压是其第三季度财务叙事的关键词。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季度营业收入76.9亿元,同比微增5.63%;归母净利润5.65亿元,同比下降0.57%。
盈利水平方面,德赛西威的单季度毛利率为18.51%,同比下滑2.4个百分点。这种波动对于一个业务相对稳定的企业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好事。
德赛方面表示,这种变动主要由于部分客户车型销售不及预期及产品年降等因素影响。
将财务数据拉至前三季度来看,受益于上半年营收和净利的增长,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在这其中,智能座舱业务依旧是基本盘。公司的第四代智能座舱产品已经在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品牌的车型上实现规模化量产。
而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多款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器规模化量产速度的加快,是上半年营收和利润稳企的重要因素。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研发费用方面,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20.03亿元,相比上期16.51亿增幅明显。
行业整体竞争形式的加剧,将市场端的压力快速向上游传导,成本压力随之提升。这种竞争态势的变化,既要求上游企业降本增效,实现成本端的走低,又要求其在产品技术水平上持续投入,不断打造新的产品与平台。
而对于德赛西威来说,头部企业也有自己的痛处。
众多的定点车型和主机厂订单,始终让其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不同企业对于产品技术和平台的要求不同,这也让其始终需要保持对于最新芯片和驾控方案的适配。
这种技术领先性和出货量,必然导致其现阶段的业绩和盈利能力承压。
为了适应英伟达Thor芯片方案所进行的技术平台切换,如今的德赛西威也承担着更多的平台投入、算力平台兼容、客户账期等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
这是所有头部供应商都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而这些现有业务面临的挑战与行业压力,是无人车业务开局的前提之一。
从客观来看,今年以来,无人车配送市场需求的保障,交付量破万,才是德赛西威选择入局的行业基础。要知道,在无人车赛道,万辆交付意味着产业规模化与盈利指日可待。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更关键的,是这个产业清晰的商业化前景。
据招商证券数据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数,无人配送市场空间约为4680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其市场空间则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
这还仅仅是快递物流。冷链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市场同样超出想象。
在「子弹财经」看来,此时入局无人车,德赛西威既是看到了无人车市场的优势和潜力,更是看到了这个行业在更多高价值场景的延伸。
毕竟现在的无人车赛道已经开始走出混沌期。“有人已经跑出来了。”业内人士感叹。
2、赛道拥挤,后进者“亚历山大”
几乎用了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那些早就入局无人车赛道的玩家们,逐渐找到了商业化的运营场景,也让产品更加成熟。
经历过了大浪淘沙之后,极少数的玩家留在了“战场”上:一批是以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为代表的初创企业,靠着“死磕”技术的那股劲,冲出泥潭;一批是以京东、顺丰为代表的平台型大厂,他们拥有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优势。
尤其是2024年之后,技术路线逐步明确,落地场景的限制也逐步放开,整个行业发展进入到了稳定期。
2025年,整个无人配送市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多家厂商宣布达成万台新车交付和整车下线,市场已经从示范运营加速迈进到了规模化的商用阶段。
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对于现有玩家的认可。较为清晰的商业化前景,吸引着资本的密集进场。
日前,九识智能官宣由蚂蚁集团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其B轮累计融资金额达4亿美元;新石器也完成超6亿美元的D轮融资计划。
这些都在吸引着新玩家的进入,包括德赛西威。
在德赛西威看来,其自带的管理经验、成熟的乘用车智能驾驶方案以及资金链,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无人车升级为车规级方案方面。
这是德赛西威作为头部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底气。
据悉,德赛西威推出全新的S6无人车平台,可支撑末端配送、厂区物流、特种作业等多场景。S6平台具备整合智驾域控、底盘控制、云端管理系统的能力,在统一架构下快速适配不同车型,也就是平台化能力。
(图 / 德赛西威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新品发布会上,德赛西威旗下“川行致远”的关键锚点,就是技术能力和平台化能力。
但这在无人车的混沌期已经成为先入者们的必备项。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一直是整个行业的关键命题。
以九识智能为例,2024年一年时间,公司就相继推出了全场景的Z系列平台车型,并且产品的走向和技术打造方向,都直指行业的痛点和缺口,譬如切入5立方米的厢式货车。
而在平台化能力方面,实现平台化的最终目的便是降本。降本、提效、扩场景更是如今整个无人车行业的商业循环模式。
当然,德赛西威的制造经验和能力让其在产品降本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对于先入者们来说,前期积累的实际运营数据和场景的理解,让其对于场景有着更为深刻的挖掘和洞察,这意味着在场景端的降本提效方面,这些创业公司有着一定的时间优势。
(图 / 德赛西威官方微信公众号)
“(德赛西威)虽然在车规级以及供应链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早已解决了车规级以及供应链等难题。”上述业内人士对「子弹财经」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九识智能在快递无人车运营场景中的占比高达76%;新石器在顺丰、京东等企业的采购订单中占比超90%。可以说,快递无人车市场,几乎已经被九识智能和新石器两家“瓜分”。
作为后进者,德赛西威也需要向市场证明拥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撬动市场的能力。
3、打造产业生态,需要长跑玩家
事实上,物流行业正深刻体验着“最后一公里”的切肤之痛。
行业数据显示,快递末端配送成本通常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0%以上,且快递业务量持续攀升伴随着网购规模的持续扩大,零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为配送时效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从事末端配送的劳动力更加短缺,效率问题也日益凸显。
更重要的是,以快递为代表的末端配送行业是典型的成本至上的产业,成本与效率间的有机平衡,始终考验着从业者。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无人车的价值在此凸显。一辆辆无人驾驶的“方盒子”,只需要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就可以实现配送网点和终端配送点间的往返运输,不仅将快递小哥从频繁往返网点与收派点之间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实现了配送效率的提升和运营的稳定性。
前景的广阔,印证着德赛西威的投资价值。但从整个赛道的成长性而言,赛道依然面临挑战。
尤其是路权政策。这个困扰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硬性条件,才是产业落地的政策关键。
目前,无人车的路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完全开通,跨区运营也存在政策上的差异。行业标准也不甚明朗,技术标准难以对齐,这也为无人车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时间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研发投入、自建供应链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
从整体看,政策落地的速度、极端复杂场景下算法的成熟度,以及规模扩张后的运营管理能力,将是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考验。这片广阔的蓝海足以容纳多条大鱼,但未来的竞争也将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对于所有市场玩家来说,无人车以及末端配送的赛道红利才刚刚展现,越来越多玩家的涌入印证着市场的价值,但这是一个需要技术实力和强产业生态实力的赛道,越过发展的早期,玩家们需要展现自身商业模式的核心以及跑通商业模式的能力。
在通过低价策略实现高速扩张后,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单车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并应对大规模车队带来的运维复杂性挑战。
德赛西威的挑战,才刚开始。
*文中题图来自:德赛西威官方微信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智通财经
2025-11-1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和讯财经
2025-11-1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智通财经
2025-11-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2